香椿|一味奇妙的中药,不仅能清热燥湿、止泻止血,还能抗病毒、抗肿瘤

香椿|一味奇妙的中药,不仅能清热燥湿、止泻止血,还能抗病毒、抗肿瘤

文章图片

香椿|一味奇妙的中药,不仅能清热燥湿、止泻止血,还能抗病毒、抗肿瘤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 , “上古有大椿者 , 以八千岁为春 , 八千岁为秋” , 所以自古以来 , 就把椿树富含了长寿的寓意 。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就有“但求椿寿永”的诗词 。 当然 , 这些都是文人墨客的认知 。 然而 , 明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 在《本草纲目》中也说 , “椿樗易长而多寿” 。 所以 , 自古以来 , 给椿树赋予了很多含义 , 比如“蟠桃仙种迟宜子 , 椿树灵根老又枝” , 又比如“堂北幽萱晚自芳 , 庭前椿树更苍苍” 。
正是古人对椿树的情怀 , 因此才有了“椿萱并茂”的成语 。 《幼学琼林》中指出 , “父母俱存 , 谓之椿萱并茂” 。 古人寄情山水 , 托物咏志 , 不仅充满智慧 , 还蕴含哲理 。 而大椿自《庄子》“以八千岁为春秋”以来 , 后世渐渐将大椿喻指父亲 , 比如“灵椿一株老 , 丹桂五枝芳” 。
然而 ,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 椿也分为香椿和臭椿两种 , 而且这两种植物还不同科 , 香椿是楝科植物 , 臭椿是苦木科植物 。 在很早很早以前 , 可能人们并未去区别是香椿还是臭椿 , 但是随着古代的本草学家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 发现了这两种植物是不同的 , 但是却又发现它们的相似性 , 于是将椿统称为“椿樗” , 而作为入药之用 , 二者的功能近似 , 所以也没有去进行详细区隔 , 诚如明代本草学家陈嘉谟所说 , “入药无间椿樗 , 但择皮白者采收 , 不必以香臭为泥也” 。

但是从目前的中药学和药典角度 , 椿皮的药物基源却不是香椿 , 而是臭椿 , 药物基原是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 的干燥根皮或干皮 。 对于椿皮的采收 , 一般全年可采 。 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 , 常用于赤白带下、湿热泻痢、久泻久痢、便血、崩漏等疾病 。 但是对于椿白的功效 , 无论是香椿还是臭椿 , 都具有“除热 , 燥湿 , 涩肠 , 止血 , 杀虫”的作用 , 只是性味上略有差异 , 香椿苦涩 , 性凉 , 臭椿苦涩 , 性寒 , 当然 , 植物基原不同 , 化学成分也不同[1

对于椿皮入药的本草考证 ,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 , 最早出自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2
, 不过 , 在古代很早的时期 , 并没有区分是香椿和臭椿 。 但是对于臭椿的最早记载 , 却是在三国时期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 其中对臭椿的描述是“樗树及皮 , 皆似漆 , 青色耳 , 其叶臭” 。 对于古代本草著作里 , 大部分都是以“椿樗”并列记载 , 但是在《日华子本草》里却是以“樗皮”为目录 , 这可能是最早将臭椿单独列上目录的 。
对于椿皮的药用功效 , 其实也一直在变迁 , 一直在完善 。 《雷公炮炙论》里对于椿皮的药用功效记载的很简单 , 仅“偏利溺涩”这么简单 。 在唐代本草著作《药性论》中对于椿皮的作用 , 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 , 认为椿皮可用于治疗“赤白痢 , 肠滑 , 痔疾 , 泻血不住”等疾病 。 直到明代本草著作《本草蒙筌》 , 对椿皮的作用作了比较详细的记录 , 对女子而言 , 椿皮可以“止女人月信过度 , 久痢带漏崩中” , 对男子来说 , “禁男子夜梦遗精滑泄” , 还能通治“肠风痔瘘” , 除此之外 , 还可“缩小水 , 驱蛔虫” 。

对于椿皮的药用功效 , 古代本草著作一直在探索 , 比如清代的《本草易读》中 , 对于椿皮的临床应用就颇为独树一帜 , 认为椿皮不仅能“除一切下血、血崩、血痢、肠风、脏毒” , 还能“杀诸般疳虫、蛔虫、疥虫、鬼疰、精尿遗泄” 。 不仅如此 , 清代的《医林纂要》更是记载了椿皮的一个独特的作用 , 那就是“泄肺逆 , 燥脾湿 , 行气分湿热” 。 不难发现 , 椿皮的临床用途在进一步被深入发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