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医线|今天是”渐冻人”日,无法治愈的残酷疾病,治疗并非没有意义( 二 )


ALS患者目前病因还不明确 。 不过 , 在神经内科有很多疾病的症状与ALS相似 。 陈嬿说:“我们遇到过把颈椎病的患者诊断为ALS , 也遇到过ALS被诊断为颈椎病、肯尼迪病的情况 。 还有一部分人会将ALS和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混淆起来 。 后者是一类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肌无力、肌萎缩的疾病 , 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多在婴幼儿时期发病 。 两者的病情特点和肌电图不一样 。 ”
对于ALS的诊断 , 并没有类似于病理及影像检查的“金标准” , 无法仅通过某项检查确诊 。 目前临床中早期诊断比较重要的一项便是肌电图 , 但肌电图也是要动态观察变化 , 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来诊断 。 陈嬿说 , 她曾遇到过一个患者 , 一直觉得自己得了ALS , 也有一些医生怀疑该诊断 。 他的确有上肢的肌肉萎缩、乏力的症状 , 但是肌电图上看达不到确诊标准 , 临床体征也不典型 , 进展比较慢 , 陈嬿告诉患者首先考虑颈椎病 。 “让时间去检验吧 , 因为ALS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 , 总会水落石出 。 ”陈嬿说 , 5年来 , 患者做了多次的肌电图 , 均仅表现为颈段的慢性神经源性损害 , 不符合ALS的诊断标准 , 最终被诊断为复杂的颈椎病 , 手术后症状得到控制 。
无法治愈 , 不等于不能治疗
治疗ALS最大的挑战是——尚没有治愈该病的方法 。 对大部分渐冻人来说 , 最绝望的莫过于一步步看着自己的身体迈向深渊却无能为力 。 “目前 , 我们有两类药物作为ALS的针对性治疗 , 一类是口服的利鲁唑;一类是注射的依达拉奉 。 规范治疗也仅能延缓病情的进展 。 ”陈嬿说 , 利鲁唑进口和国产的品种在上海都进入了医保 , 本来进口的药物需要3800元/28天 , 进入医保后根据自己享受的医保政策实际支付不同比例的费用 , 减轻了经济负担 。
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 , 不代表治疗没有价值 。 陈嬿说 , 医生的工作价值不能仅用“能否治愈”来衡量 。 “只要患者需要我们 , 在过程中帮助、安抚他们 , 甚至把他从这个疾病中排除了 , 就是有价值的 。 有很多疾病比这个病还要难治 , 医生们总是在不停地研究、探索……”
目前 , 治疗主要有两个意义 , 即一方面延缓疾病进展过程;另一方面 ,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如后期呼吸机支持、眼动仪的配置等 。 有的人上半身是正常的 , 配备电动轮椅后可以自行操作 。
病友群燃起希望
在我国 , 由于ALS患病者数量较少、社会关注度低 , 渐冻症家属往往通过民间组织紧密连结 。 80岁的许全生十多年前建起“ALS病友群” , 群内病患家属始终保持满员 。
第医线|今天是”渐冻人”日,无法治愈的残酷疾病,治疗并非没有意义
文章图片
图说:老许在医院当志愿者采访对象提供
老许不是“渐冻人” , 没有任何医学背景 , 他的妹夫十多年前患病 , 是他负责陪同就医和照料 。 妹夫去世后 , 老许没有放弃做志愿者 , 只要身体允许 , 他总在周三出现在华山医院的门诊 , 协助ALS病友挂号 。 有了老许 , 从病程的进展到各阶段的生活护理技巧 , 家属们都能找到答案 。 有时 , 家属们还将配药、寄药的事都托付给老许 。 最初 , 也有人怀疑过老许是医托 , 但他的一腔热忱最终换来了大家的敬佩和信任 。
要接受自己是“渐冻人”是非常残酷的 , 老许总是耐心告知患者:“尽管现在还不能治愈 , 但科学治疗却能延长生命 , 你要接受现实 。 ”在老许看来 , 患者只有接受了事实 , 才能以正确的心态采取科学治疗 。
今年上海封控期间 , 有一阵子物流停摆 , 老许在“ALS病友群”里发出“上海地区急求吸痰管”的求助信息 。 气切手术后 , 患者脆弱的呼吸全靠一根根管道和机器支撑 。 吸痰管两三个小时就要更换 , 用完了怎么办?在他的号召下 , 跨越300公里、数十人努力的配送之旅顺利完成 , 吸痰管送到了患者家中 。 “病友群给予的不仅是心理上的支撑 , 在无助的时候 , 抱团取暖总比孤军奋战强吧!”老许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