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只是医疗(新视野)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健康不只是医疗(新视野)
文章图片
关于健康管理 , 人人都懂“预防为主”的道理 , 但不少人却不知从哪里入手 , 总是感觉抓不着、抓不住、抓不起来 , 致使“预防为主”常常落不到实处 。 “预防为主”的抓手在哪里?“预防为主”的主角是谁?
迫切需要构建自主防病知识体系
分清“病前”与“病后”两个健康管理阶段 , 是把握健康主动权的关键 。 病前健康管理是防病 , 病后健康管理是治病 。 防病是主动健康管理 , 治病是被动健康管理 。 主动健康管理成本低、效率高 , 被动健康管理成本高、效率低 。 但现实却很让人尴尬 , 每每言及健康 ,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医疗 , 或者只是想到医疗 , 仿佛健康管理就是医疗 。 而防病的健康管理常常处于非主流的位置 ,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缺少一个整体的防病知识体系 。
病后健康管理是有知识体系的 , 这个知识体系就是现代医学 。 病后管理之所以取得如此重要成就 , 之所以一直占据健康管理的主流位置 , 就是因为有现代医学知识体系的支撑 。 其实 , 现代医学知识体系也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 , 尤其是近100年间 , 攻破了人类疾病的一个个难题 , 治病效果日益精准 , 社会效果非常突出 , 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
健康不只是医疗(新视野)】病前健康管理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 虽然说预防疾病发生的认知与经验 , 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500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防病知识与部分体系 , 且是许多国家和民族所没有认知到的 , 但这些认知与部分体系是碎片化的、割据化的 , 其中还不乏矛盾的、片面的、模糊的 ,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防病知识体系 。 也就是说 , “预防为主”的这个主角还是一个小树苗 , 需要不断浇灌与施肥 , 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 才能实现它的主角使命 。
“病前”与“病后”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 需要两个知识体系 , 不能用一个知识体系应对两个阶段的问题 , 不能用治病的知识体系来应对防病阶段的问题 。 如果摆脱不了这样的认知模式 , 就走不出被动的困局 。 构建自主防病知识体系 , 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 。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低效的 。 病前阶段的健康管理 , 只有有了自己的整体知识体系 , 才能让主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
多方面入手构建防病学知识体系
如何为这个知识体系命名?从传统角度可以叫养生学 , 但养生的概念包括了病后阶段 , 不够准确;从本质的角度可以叫健康学 , 健康的本意就是没有疾病 , 但医学治病可以恢复健康;从功能的角度可以叫防病学 , 病后健康管理是治病学 。 我主张叫“防病学” , 通俗易懂 , 准确无误 。 防病学与治病的医学是并列关系 , 二者共同支撑人类的健康管理 , 是对现代科学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
如何确定防病学的定义?从关系维度来看 , 防病学是研究病因与肌体健康之间关系的知识体系;从功能维度来看 , 防病学是研究解决防病问题的知识体系;从本质维度来看 , 防病学是研究肌体如何不生病的知识体系;从发生的维度来看 , 是研究揭示病因形成与抑制规律的知识体系 。 防病学与医学并蒂花开 , 防病在前 , 治病在后;防病为主 , 治病为辅 。
如何构建防病学的体系?从整体来看 , 人类致病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吃事、体温、动态、心态六个方面 , 这六个方面之间有一个“2+4”的关系 , 即遗传、环境属于客观因素 , 吃事、体温、动态、心态属于主观因素 。 其中 , 吃事与健康有6种关系 , 也是6个病因 。 缺少食物、过多饮食、不卫生饮食、偏食、厌食及食物过敏都会带来疾病;体温与健康有2种关系 , 寒与暑 , 过冷过热都会带来疾病 , 甚至威胁生命;动态与健康有3种关系 , 动、静、眠 , 活动、静止以及睡眠的失当、失调都是病因;心态与健康的关系微妙 , 喜怒哀乐、忧思恐惊 , 都与健康息息相关 , 不同个体、不同心态致病的程度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