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龙蚕茧向绿色养殖要效益

本文转自:南充新闻网
会龙蚕茧向绿色养殖要效益
文章图片
蚕农正在采收蚕茧 。
●刘维文/图
“我家这个茧子 , 比市场价高15%到20% 。 今年养5季蚕 , 收入就有1万多!”望着如雪似霜的蚕茧 , 会龙镇石门楼村村民龚连琼笑眯了眼 。
高坪区桑蚕养殖历史悠久 , 会龙镇更是远近闻名的蚕桑示范基地乡镇 。 近年来 , 该镇坚持走绿色可持续的蚕桑产业发展道路 , 既守住了绿水青山 , 又实现了村民增收致富 。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会龙镇属典型丘陵山区 , 气候适宜 , 排灌条件良好 , 绿树繁花处处可见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该镇家家种桑、户户养蚕 , 颇具规模 。 然而 , 这种以村民自养为主的产业模式竞争力小、抗风险能力弱 , 当地经济发展的“劲”提不上来 , 蚕桑产业逐渐没落 。
2020年 , 乘高坪区乡村振兴“633”行动的东风 , 会龙镇走上标准化、绿色化的种桑养蚕之路 , 招引业主建设绿色有机蚕桑产业基地 , 由南充市蚕业管理站、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给予桑蚕养殖技术支持 , 由镇政府统筹懂技术、有能力的村民入园务工 , 建设粮经复合现代蚕桑基地 , 鼓励蚕砂回田资源循环利用 , 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行到底 。
杨泽武是会龙镇引进的业主之一 。 在落实蚕桑基地实施方案中 , 会龙镇党政干部会同桑蚕养殖专家对选址进行反复论证 , 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宣讲土地流转细则 , 打消村民顾虑 , 逐步形成“公司+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 。 考虑到部分村民技术不专业不成熟 , 会龙镇又多次组织村民开展桑蚕养殖技术培训 , 前往绵阳等地观摩学习 , 增强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 2021年 , 杨泽武的蚕桑基地第一季蚕茧上市 , 产值达到50万元 。
从“随意散漫”到“绿色种养”
走进会龙镇石门楼村的标准化养蚕大棚 , 只见一个个蚕茧洁白无瑕 , 村民正在将蚕茧从方格中小心摘下 , 再进行统一晾晒 。 杨泽武举起一个蚕茧向笔者展示 , 不过成年男性一个手指节大小的蚕茧 , 却能拉出一公里长的丝来 。 这种茧丝纤度细、弹性好、耐摩擦、生丝等级高 , 今年收购单价达每公斤50元 , 被制成生丝之后销往世界各地 。
笔者了解到 , 蚕是一种十分“娇气”的生物 , 一旦沾上农药、病毒等必死无疑 , 所以蚕茧的质量直观反映了养殖过程是否绿色、科学 。
为保证产出净度优、等级高的蚕丝 , 会龙镇的蚕桑基地实施全流程绿色种养 。 在种植桑苗时注重行间距、打窝尺寸的科学性 , 在桑树间复合种植大豆玉米 , 有效提高土壤利用效率 , 并采取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 坚决杜绝农药、除草剂使用 , 确保桑叶绿色无污染;在养蚕基地 , 配套建设小蚕共育室、储桑室、调桑室、消毒池、蚕砂处理坑 , 引入省力化蚕台、消毒设施设备、切桑机、方格蔟等专业设备 , 采用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在蚕砂回田时 , 进行腐熟、深埋等操作 , 有效避免病虫二次传播 , 也为粮经复合现代蚕桑基地增添了有机肥 。
会龙蚕茧向绿色养殖要效益】截至目前 , 会龙镇已建成5000亩粮经复合现代蚕桑基地、10座现代化标准养蚕大棚 , 有效带动了石门楼村、硝厂村、老场垭村、熊家桥村300余户村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