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一定要先养脾,这个方子专门健脾补气血,睡眠不好要知道

气血不足一定要先养脾,这个方子专门健脾补气血,睡眠不好要知道
前几日翻到一个古代的医案 , 说有一个人总是忧思焦虑 , 后来出现了心悸 , 浑身没力气 , 常常感到疲惫倦怠 。 医生看完后 , 给他开了归脾汤二十剂 , 服之痊愈 。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 , 平常的压力大 , 也就免不了经常出现“忧思伤脾”的问题 , 思虑太重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熟悉的“耗心血” , 更是会伤害到我们人体的气血化生之源脾 。
此时我们今天的主角归脾汤就要有用武之地了 。
归脾汤人参 , 白术 , 茯苓 , 甘草 , 黄芪 , 当归 , 龙眼肉 , 酸枣仁 , 远志 , 木香 。
本方的主治是心脾气血两虚 , 而由此导致的常见症状具体就包括了心悸、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健忘失眠等 。
此外 , 本方还常应用于脾虚导致的便血、月经崩漏、皮下紫癜等等 。
说起归脾汤 , 为什么大家熟知的思虑伤心血 , 方名却强调了“脾”?
这就足见脾对于一身气血的重要性!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 , 饮食是日常生活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 脾胃也在人体脏腑中有着极为关键的重要作用 。
脾胃是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 , 就好像食物通过灶台做成可口的饭菜 , 五谷杂粮进入体内也要先依靠脾胃的生化、吸收才能转变为对人体有用的精微物质 。
此外 , 中医还认为脾主四肢肌肉 。
所以 , 如果患者的脾胃受到影响 , 气血就会亏虚 , 四肢肌肉也得不到濡养 , 也就会出现“面色苍白”“舌淡唇白”“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等典型症状 。

因为脾虚是导致血虚、心悸的根本原因 , 所以施治的重点不在于补血 , 而是重在健脾 , 只有脾胃好了 , 才能正常生化气血 , 使营血充盈 , 从而改善上述种种症状 。
所以方中选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来补气健脾 。
血虚补脾 , 也正是因为气血由脾生化 , 且养于脾的缘故 。 正所谓“阳生阴长 , 血生于脾” , 只有脾胃运化正常 , 气血生化才能充足 , 这也是治脾虚血亏的根本 。
而除了补气健脾的药物之外 , 自然是少不了补血的药 , 毕竟已经有了血虚的症状 , 兼补其血也是理所当然 。
血液是精微物质所化生 , 具有濡养滋润的作用 , 阴阳属性上属于阴 。 倘若气血生化不足 , 四肢、心神就失去了营养滋润 , 且阴阳不能平衡 , 于心神方面容易出现失眠、心烦等症状 , 在全身就会表现为唇淡脉细弱以及面色萎黄等 。
所以本方中要配伍龙眼、当归来补其心血 。
此外 , 虽然全方并没有一味明确的止血药物 , 但却因为气能摄血的缘故 , 所以补气充足后就能有效止血 , 这也是针对病机施治的典范 。
最后 , 再佐以少许木香 , 发挥其行气的作用 。 这里使用得十分巧妙 , 因为上面用了大量补气补血的药 , 比如人参、黄芪、当归等等 , 这就好比节假日大量车子出行 , 很容易发生堵车 , 尤其是这个路况还不太好(脾胃本来就比较虚弱) 。
木香在这里就能发挥一个理气醒脾的功效 , 就好像交通警察一样 , 使得这些滋补之品补而不滞 , 能够顺利通畅地发挥它们补气血之功效 。
否则很有可能气血没补起来 , 反而气滞血停 , 使得脾胃运化更加艰难了 。
方中人参滋补元气于下焦 , 白术、茯苓、甘草健运脾气于中焦 , 黄芪充实卫气于上焦 , 使得上中下三焦元真皆能得到补益 , 自然就能固护气血 , 若再加入生姜、大枣 , 则调和脾胃、益气养血的功效就更为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