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便秘、胃火牙痛、口腔溃疡,一个奇妙的方剂,对证用效果好

口臭、便秘、胃火牙痛、口腔溃疡,一个奇妙的方剂,对证用效果好

文章图片

口臭、便秘、胃火牙痛、口腔溃疡,一个奇妙的方剂,对证用效果好

人们时常会感叹 , “牙齿痛不是病” , 但是“痛起来真难受” , 有时候不仅会饮食不思 , 甚至还会坐立不安 。 其实牙痛不能只关注牙齿本身 , 还得学会探本求原 。 金元名医李东垣 , 曾创立一个经典名方 , 专治牙痛、口臭、便秘、口腔溃疡等一系列病症 , 但凡临床运用时 , 符合相应的病机 , 必能随手取效 , 而这个经典良方 , 就是清胃散 。
清胃散的药物组成很简单 , 只有五味中药 , 一说全方由“升麻一钱 , 黄连、当归、生地黄各三分 , 丹皮五分”组成 , 一说全方由“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 , 牡丹皮一钱 , 黄连六分(如黄连不好 , 更加二分 , 如夏月倍之) , 升麻一钱”组成 。 按照原方的使用方法是 , 将这些中药研为细末 , 每次服用时 , 取水一盏半 , 煎至七分 , 去渣 , 放冷服用 。 现代通用剂量为 , 升麻9克 , 牡丹皮9g , 黄连6g , 生地黄6g , 当归6g , 水煎服 。 不过也有学者通过对古今衡量值进行考证 , 建议临床使用清胃散可按“当归1.2g、黄连1.2g、生地黄(酒制)1.2g、牡丹皮2g、升麻4g , 加水300mL煎煮至200mL , 去渣 , 放冷后服用”作为参考[1

清胃散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它主要具有清胃凉血的作用 , 适用于胃火牙痛证 , 临床上以牙痛牵引头痛 , 面颊发热 , 其齿喜冷恶热 , 或牙宣出血 , 或牙龈红肿溃烂 , 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 , 口干舌烂 , 舌红苔黄 , 脉滑数等为临床特征 。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 风火牙痛或肾虚火炎所导致的牙龈肿痛 , 牙宣出血 , 不宜使用本方 。 使用清胃散 , 一定要记住“胃火上攻”或“阳明经中热盛”的核心病机 , 病机不符合 , 往往用药是没有效果的 。

对于清胃散的方源 , 主要有两种说法 , 一种说法是源自《兰室秘藏》 , 另一种说法是源自《脾胃论》 。 《兰室秘藏》和《脾胃论》都是金元名医李东垣的著作 , 但是《脾胃论》的成书要比《兰室秘藏》早20多年 , 因此 , 对于清胃散的方源 , 应当以《脾胃论》为主 。 对于清胃散来说 , 不仅仅在《脾胃论》和《兰室秘藏》中记载过 , 在《东垣试效方》中也有记载 , 只是用药剂量略有不同 。 不过需要记住的是 , 清胃散的方名 , 其实早在南宋《幼幼新书》里就已经出现过 , 只不过药物组成和功效主治各不相同 , 而真正将清胃散用出名的还是李东垣 。
对于清胃散的配伍 , 也是颇有讲究的 。 目前来说 , 对于清胃散的君臣佐使 , 主要有两种说法 。 一种是 , 全方以黄连为君药 , 主要起到直清胃火的作用;以升麻、生地黄、牡丹皮为臣药 , 其中升麻主要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 生地黄主要起到凉血滋阴的作用 , 牡丹皮主要起到凉血清热的作用;以当归为佐药 , 主要起到养血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以升麻为使药 , 为兼以为使 , 起到引经的作用[2
。 另一种是以黄连为君药 , 以生地黄、牡丹皮为臣药 , 以当归为佐药 , 以升麻为使药[3
。 但是即便是目前这两种说法 , 都是以黄连为君药的 。
对于清胃散的配伍秘诀 , 由于李东垣在原著里并没有说明全方是以何药为君药 , 于是对于清胃散的君药 , 也出现了争议 。 通过对清胃散的君药进行文献梳理 , 归纳总结发现 , 对于清胃散的君药主要集中在黄连、升麻、生地黄三味中药之上 , 比如清代名医唐宗海认为以升麻为君药 , 清代名医汪昂认为以黄连为君药 , 清代名医罗美认为以生地黄为君药 。 所以 , 对于清胃散的君药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状态 , 不过以黄连为君药占更大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