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便秘、胃火牙痛、口腔溃疡,一个奇妙的方剂,对证用效果好( 二 )



那么 , 清胃散以黄连为君药 , 或以升麻为君药 , 究竟各自有什么依据呢?有学者指出 , 清胃散以黄连为君药的主要依据是 , 黄连的综合药力胜于升麻 , 与“力大者为君”相合 , 黄连于本方最合清胃之用 , 以黄连一药之变化 , 取四季之良效 , 符合东垣用药之妙意;清胃散以升麻为君药的主要依据是 , 东垣重用升麻 , 意在速散火郁 , 清解热毒 , 引诸药入经 , 清胃散所主之证 , 火郁一处 , 即阻气机 , “欲降之 , 先升之” , 因此每投升麻之药 , “此为散郁之治 , 亦为通降之法” , 合胃之特性 , 另外本方升麻药量之用 , 更有夺目之处;清胃散以生地黄为君药的主要依据是 , 清胃散方证有火郁于胃之象 , 多有伤胃阴之弊 , 用生地黄养阴清热 , 且胃喜润恶燥 , 用药当以甘寒养润之品为佳 , 以达“润”态 , 生地黄功用 , 正合此意[4

不过 , 对于清胃散的君药的争议 , 后来渐渐的弱化了生地黄为君药的讨论 , 不过对于黄连和升麻的争议依然在持续 。 所以也有医者对清胃散究竟是黄连为君 , 还是升麻为君做过详细研究 , 并指出:东垣方中明言黄连用量“无定法” , 可见清胃散临床运用的精髓在于黄连的用量 , 即君药的选择;由此可知东垣以清胃散治疗客热在经之证 , 当少用黄连 , 以升麻为君;后世以清胃散治疗实火在腑之病 , 又当重用黄连 , 以黄连为君[5

实际上 , 对于清胃散这个方剂 , 没有必要太过在意黄连与升麻究竟谁为君药 , 因为黄连升麻是一个经典药对 , 升麻黄连药对配伍应用始载于《备急千金要方》[6
。 升麻升而能散 , 可宣达郁遏之火 , 有“火郁发之”之意 , 又加上《药性论》中明确指出升麻“能治口齿风?肿疼 , 牙根浮烂恶臭” , 升麻与黄连配伍 , 泻火而无凉遏之弊 , 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 两药配伍清上彻下 , 使上炎之火得散 , 内郁之热得降 , 热毒尽解而牙痛可止[2


对于清胃散来说 , 历代医家对它都是十分推崇的 , 后世医家也有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并同名异药的良方也不在少数 , 比如明代医家陈实功 , 明代医家陈文治 , 清代医家李用粹 , 清代医家王清源 , 清代医家陈复正……等等 。 也有将清胃散加减化裁成清胃汤的 , 比如《痘疹仁端录》 , 《伤寒大白》《疡医大全》等 。 由此可见 , 李东垣所创清胃散 , 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
清胃散这个经典名方 , 自创立以来 , 得到了历代医家的广泛加减运用 , 但是比较遗憾的是 , 现代药理对它的研究比较少 。 目前来说 , 对于清胃散的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炎作用、镇痛作用、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以及对造血系统的作用等发方面[7
。 而现代临床中 , 清胃散及其加减方 , 可用于治疗牙龈肿痛 , 便秘 , 隐疹 , 白疕 , 口腔溃疡 , 牙周炎 , 痤疮 , 慢性糜烂性胃炎[2
;胃火牙痛 , 复发性口腔溃疡 , 小儿口腔疾病[7
;口臭 , 三叉神经痛 , 冠周病 , 鼻衄[8
等疾病 。
总体来说 , 清胃散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促进造血等药理作用 , 临床上对于胃火牙痛、便秘、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臭等疾病有着良好的临床效用 。 且全方以苦寒清胃为主 , 升阳散火为辅 , 有“虽苦寒但不伤阴 , 且凉血又助清胃”之妙 , 堪称配方经典 。 不过在临床使用的时候 , 也依然有一些常规的加减法 , 比如兼肠燥便秘 , 可加大黄导热下行;兼口渴饮冷 , 可重加石膏清热生津;胃火炽盛而出现牙龈出血 , 可加牛膝引导血热下行 。 清胃散这个奇妙的方剂 , 只要方药对证 , 在临床运用中 , 每获良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