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琴:淋巴瘤诊疗“武器”取得质的飞跃

宋玉琴:淋巴瘤诊疗“武器”取得质的飞跃


“淋巴瘤的诊治在国内主要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 ”值此世界淋巴瘤宣传日之际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宋玉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我国淋巴瘤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及介绍 。
第一个阶段为起步阶段 。 新中国成立后 , 各医院纷纷成立了血液内科 , 那时淋巴瘤被纳入血液内科的范畴 。 当时淋巴瘤发病率、诊断水平较低 , 因此在血液内科中淋巴瘤并未受到重视 。
20世纪90年代 , 肿瘤内科在我国快速发展 , 几乎各地市均有肿瘤专科医院 , 综合医院也设立了肿瘤内科或肿瘤科 。 该阶段淋巴瘤病理诊断突飞猛进 , 学界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更偏向实体瘤 。 随着肿瘤内科的发展 , 淋巴瘤科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 那时孙燕教授、管忠震教授、勇威本教授等一大批肿瘤专家对淋巴瘤诊治作出了很大贡献 。
第二个阶段为追赶阶段 。 进入21世纪 , 淋巴瘤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更大进展 。 2001年 , 世界卫生组织对淋巴瘤进行了分型 。 至此 , 全球统一了淋巴瘤的分型、诊疗理念 。 “这时我国真正开始追赶国际水平 。 ”宋玉琴说 。
2001年后 , 淋巴瘤病理诊断开始在国内大规模推广 。 高子芬教授在国内举办学习班 , 周小鸽教授将淋巴瘤分型理论翻译成中文 , 两位教授的工作成果对淋巴瘤诊疗在国内的发展功不可没 。 同时 , 我国掌握了很多治疗淋巴瘤的先进“武器”如CD20单抗等 , 让更多淋巴瘤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
2015年后 , 我国开始加速追赶国际水平 。 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 医生接收国外先进知识后能很快将其应用到临床 。 另外 , 我国与国外的研究机构交流更密切 , 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临床研究中 , 甚至可以将国内的一些创新研究输出到国外 。 “可以说 , 最近五六年我国淋巴瘤诊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 ”宋玉琴感叹道 。
据悉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淋巴瘤专科 , 并且几十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的定位——只做淋巴瘤 。 “国内外的一些淋巴瘤科会同时接诊白血病、骨髓瘤或头颈肿瘤等患者 , 我们坚持淋巴瘤亚专科化 。 ”宋玉琴说 。
“近年来 , 我们接收的淋巴瘤患者越来越多 , 治疗过程中需要不断和患者沟通 , 因此我们一直在做淋巴瘤的科普宣传工作 。 ”宋玉琴介绍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根据几十年的诊治经验结合国家疾控中心的数据 , 向公众解释淋巴瘤虽然不是常见病 , 但如果做到早诊早治 , 对提高治愈率和延长生存期将会有很大帮助 。
在科普宣教过程中 , 宋玉琴不断更新修订淋巴瘤宣传册 , 其中包含淋巴瘤发病率、死亡率、病因、不良事件、随访和健康生活方式等内容 , 随着时间积累内容越来越丰富 。
【宋玉琴:淋巴瘤诊疗“武器”取得质的飞跃】当被问及如何对患者进行有温度的诊疗时 , 宋玉琴回答道:“医学是有温度的科学 , 所有科室都要对患者进行有温度的诊疗 , 医学是一个很复杂的领域 , 尤其是肿瘤专科医生 , 大多面对的是绝望的患者 , 因此一言一行必须有所考量 。 ”
宋玉琴介绍 , 医生必须理性和感性共存 , 从理性的角度对患者进行最好的治疗 , 以感性的悲悯之心照护患者 。 另外 , 宋玉琴习惯用数字开解患者 。 “这些数字是有温度的 。 80%、90%的有效率是摆在淋巴瘤患者面前最直观的结果 , 这让患者更有信心面对淋巴瘤这种疾病 。 ”她还会对患者进行全程规划 , 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