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制种 让“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水稻制种 让“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文章图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采访人员王光莉通讯员周燕
岑巩县大有镇腊恰畈坝区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 工人起秧、移栽制种水稻 。
通讯员万再祥摄
“今年种了800多亩杂交制种水稻 , 产出的9万公斤干谷已经全部交售给公司 , 毛收入有110多万元 。 ”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杂交水稻制种大户陈良东得到了最好的奖赏:春天播下的一粒粒种子即将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 。
岑巩县耕地面积33.34万亩 , 适宜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4万亩 , 现有500亩以上的坝区27个 , 1000亩以上的坝区15个 , 具备良好的水稻制种禀赋和条件 。
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家先介绍 , 依托资源禀赋 , 20世纪70年代以来 , 岑巩县把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 历经46年的发展 , 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不断从制种大县向制种强县迈进 , 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国家级制种基地奖补县”等 。 目前 , 岑巩县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和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 , 全县水稻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万亩以上 。
岑巩县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列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 , 立足49个坝区资源优势 ,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 , 把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合作社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作为产业发展目标 , 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群众”组织方式 , 布局了以注溪镇周坪村为核心区 , 思旸至平庄、大有至凯本镇为东西两翼的“一核两翼”发展格局 , 促进产业全面形成规模效应 。
2014年开始 , 陈良东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 , 在技术员的全程指导下 , 竹竿赶花授粉变成了绳索赶花授粉 , 传统栽培方法变成了高效高产栽培方法 , 并实现了机耕、机防、机收 , 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 减轻了人工成本 , 增加了产业效益 。 目前 , 亩产比往年增加50公斤以上 。 现在 , 陈良东不仅成了村里的杂交水稻制种大户和“土专家” , 产业兴旺也点燃了致富梦想和“发展引擎” 。 今年 , 陈良东的800多亩杂交水稻制种产业 , 吸纳60多人就近就业 , 共发放工人工资90余万元 。
目前 , 岑巩县有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主体4家 , 落实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55万亩 , 生产品种71个 , 涉及10个乡镇、1个街道71个村 , 有制种大户300余户、制种农户1.2万户 。 全县培育制种“土专家”85人、制种农民技术员295人 , 专业合作社32家 。 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务工等 , 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带动周边群众就业35万余人次 , 越来越多的农户端上了“金饭碗” 。 今年 , 全县生产种子780万公斤 , 将为600余万亩稻田提供播种保障 。
水稻制种 让“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下一步 , 岑巩县将深入挖掘产业优势 , 加强品牌打造和融合发展 , 着力打造10个千亩产业园 , 建成2万亩全国两系组合制种优势区和3万亩杂交水稻制种保护区 , 实现制种产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 , 为国家粮食种子安全提供支撑 , 让更多群众在“稻粟飘香”中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