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载追梦万里稻香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五十载追梦万里稻香
文章图片
五十载追梦万里稻香
文章图片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 , 初秋微风掠过闽中丘陵 , 一股香甜的稻谷味儿扑面而来 。 再生稻品种“内6优7075”试验田里 , 一场现场测产验收活动正在紧张进行 。
田块丈量、收割、水分测量、称重 , 一系列工序有条不紊 , “平均亩产857.01千克!新品种丰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仔细检查本子上的所有记录 , 坚定地说出了丰收数据 。 田埂上 , 稻农、研究者热烈鼓起掌来 。
头戴草帽、双脚踩泥、手掌粗糙、面庞黝黑……眼前这位年过八旬的老者 , 多年如一日关心着老百姓的饭碗 , “粮食安全的基础在种业 ,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 , 我们要打好种业翻身仗 。 ”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 , 但是 , 很多人都吃过他培育的稻米 。
为实现“让大家都有一碗饭吃”的目标 , 谢华安从1972年便开始从事水稻育种工作 , 同时担任三明南繁领导小组组长 。 他带队前往海南三亚 , 在那里开启了长达50年的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生涯 。
“追着光和热 , 忍着苦与累 。 ”睡稻仓、守田埂、战高温 , 谢华安长期“泡”在南繁育种基地 , 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 然而 , 当时的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恢复系主要从国外引进 , 稻瘟病抗性较弱 。 “不抗稻瘟病的杂交水稻 , 是没有前途的 。 ”谢华安决心解决抗病问题 。
五十载追梦万里稻香】1981年 , 经过无数次杂交试验 , 谢华安成功育成了抗病新品种“汕优63” , 经过5年制种技术研究、南方稻区试验、中晚稻区试验后 , “汕优63”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 , 累计推广面积近10亿亩 , 增产粮食700多亿斤 。 这个集“高产、优质、抗病和广适应性”的水稻品种还是不能让谢华安满足 , 他希望有更好的品种取代它、淘汰它 。
“粮食安全始终是‘国之大事’ , 努力让粮食丰收、让人们吃好饭 , 是我一生的追求!”81岁的谢华安 , 依然活跃在稻田中 。 他说:“只要我还干得动 , 我就要做更多的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