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隐形杀手” 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二 )


赵霞表示 , 青少年更容易出现躯体主诉 , 家长可以从这方面加以注意 , 如果经综合医院相关检查后没有发现孩子异常 , 就要考虑孩子可能患有抑郁症 , 那么就要到专科医院心理门诊进行咨询 。
案例不同爱和正确认知很重要
赵霞等几位受访者均表示 , 虽然每个孩子的案例不一样 , 但都存在缺乏爱和缺少正确认知等问题 。
初中生小怜(化名)是赵霞接待的一名患者 , 两岁时小怜父母离异 , 他的监护权给了父亲 。 后来父亲到外地打工 , 小怜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 每次父亲回来 , 只会问小怜的学习成绩 , 如果成绩不好就打骂他 。 因为父亲不同意母亲来看小怜 , 每次小怜的母亲都是偷偷来看他 。 后来 , 母亲另组家庭并有了孩子 , 小怜觉得连最疼爱他的母亲也不喜欢、不要他了 。 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小怜 , 渐渐变得孤僻少语、敏感、没有朋友、不遵守学校纪律 , 最后发展到多次划伤手臂自残 。 赵霞分析 , 孩子其实并不是真的想自杀 , 而是希望通过自杀式自残来发泄痛苦的情绪 , 并寄希望于父母的关注 。
规避“隐形杀手” 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范文娟老师遇到的情况则多是目标和学习能力不匹配问题学生 , “最近接待了一个来做心理辅导的学生 , 与孩子、孩子父母交流后得知 , 一家子都有‘精英思想’ , 都沉迷在这个孩子过去成绩好的世界里 , 而不愿看清现实 , 不愿意承认孩子学习成绩落后的现实 。 ”范文娟表示 ,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和挫折 , 或者定的学习目标过高 , 一旦达不到目标时 , 这类孩子就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
方伟表示 , 一些家长虚荣心强 , 过高要求孩子 , 想让孩子做他们年轻时没有做到的事情、达到他们年轻时没有达到的成就 , 殊不知这无形中给了孩子极大的压力 , 当孩子达不到目标时 , 就会产生抑郁等问题 。
“哪有那么多天才或者精英 , 多数人都是普通人 。 要学会接受平凡 , 再说你们做父母的都是普通人 , 凭什么过高要求孩子呢?”范文娟激动地说道 。
早识别抑郁症是可防、可治的
采访中 , 赵霞医生、范文娟老师、方伟副会长均表示 , 抑郁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心理疾病 , 青少年抑郁症干预 , 要做到早识别、早发现、早治疗 。
方伟建议 , 有关部门应组织开展青少年抑郁症筛查 , 通过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范文娟介绍 ,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 , 学校要坚持做心理普测 , 建立每个学生的心理档案 , 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状态 , 对于有抑郁心理预警的学生要在生活学习中多注意预防、关注 。
赵霞建议 , 青少年抑郁症一旦识别后 , 应尽早干预 , 对于轻度患者 , 一般不建议使用药物 , 应以心理干预为主;对于中重度患者 , 需要药物结合心理、物理治疗一同进行;对于有严重抑郁症障碍并伴有自杀倾向的患者 , 则需要住院治疗 , 以便尽早改善病情 。
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校、社会齐努力
三位受访者表示 , 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联动 。
范文娟表示 , 青少年在校生活的时间要比在家生活的时间长 ,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 无疑也是预防、干预抑郁症的重要场地 。 作为与青少年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师与同学 , 在预防干预青少年抑郁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对于轻型抑郁症患者 , 范文娟建议班主任和同学应对之尊重、理解、关爱、帮助、支持 。 范文娟说:“抑郁症青少年往往由于生活态度及观察角度偏差 , 将心理闭锁 , 内心十分敏感 。 其实 , 他们很容易被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张笑脸 , 甚至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所触动 。 因此 ,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 , 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 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