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核心理论 首期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前沿科技沙龙举办

本文转自:新华网
气血、经络、阴阳等中医概念 , 如何用科学道理讲清楚?如何向世界传递中医理论内涵?9月22日 , 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一期“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前沿科技”沙龙上 , 全国相关领域的4位院士、30余位专家围绕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之一的“基于微血管屏障的气虚不固摄和补气固摄理论的初步揭示”进行了深入研讨 。
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核心理论 首期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前沿科技沙龙举办
文章图片
沙龙现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在致辞中表示 ,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 , 通过科研筛选出“三药三方” , 第一时间建立起了第一道防线 , 为取得抗疫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 从“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中 , 也能看到中医药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 , 与现代科学紧密结合 。 “建设国家级的、高端的中医药科研平台 , 对中医药事业发展 , 对建设健康中国都具有重大意义 。 ”李昱说 。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辰在致辞中表示 , 从2020年开始 , 中华中医药学会连续两年发布了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 在选出学术进展的同时 , 如何更好地展示这些成果 , 起到引领作用 , 能够有效地配合国家的政策和战略?因而组织了“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沙龙 , 也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切实发挥好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 , 利用专家智慧推动学术进步 , 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嘉东认为 , 创新是中医药的永恒主题 。 北大医学部高度重视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发展 , 为中医药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搭建、创新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展研究办公室主任张霄潇对“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工作做了详细介绍 。 他表示 , 希望能通过评选出的这些成果 , 引导正确的科研方向 , 综合地考虑一项科研成果对于行业的价值 , 让科研解决临床问题 , 服务国家科技布局 。
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主任韩晶岩对本期沙龙的主题—“基于微血管屏障的气虚不固摄和补气固摄理论科学内涵的初步揭示”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解读 。 补气固摄方药治疗水肿疗效明显 , 但其机理不清 。 韩晶岩团队从微血管屏障损伤入手 , 揭示了血浆白蛋白和液体渗漏与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ATP合酶障碍 , ATP含量降低 , 将G-actin组装成F-actin的能量降低 , 血管内皮细胞间缝隙连接蛋白低表达 , 缝隙开放相关 , 阐明了气虚不固摄的科学内涵 。 在此基础上 , 揭示了芪参益气滴丸、生脉散制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等复方补气固摄方药的作用机理 。 该研究结果为微血管渗出、水肿、出血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
在专家讨论环节 , 围绕着如何扩大“基于微血管屏障的气虚不固摄和补气固摄的科学内涵被初步揭示”成果在行业的影响力 , 如何引导学术界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的核心理论 , 如何通过产学结合来研究中成药的作用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阶教授等30余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研讨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创会副会长、创会秘书长李振吉做总结发言 。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万有主持会议 。
气血、经络、阴阳等中医概念 , 如何用科学道理讲清楚?如何向世界传递中医理论内涵?9月22日 , 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一期“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前沿科技”沙龙上 , 全国相关领域的4位院士、30余位专家围绕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之一的“基于微血管屏障的气虚不固摄和补气固摄理论的初步揭示”进行了深入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