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奇方:正气强了,邪毒败了,经络通了,寒湿散了,身体就好了

一个奇方:正气强了,邪毒败了,经络通了,寒湿散了,身体就好了

文章图片

一个奇方:正气强了,邪毒败了,经络通了,寒湿散了,身体就好了

【一个奇方:正气强了,邪毒败了,经络通了,寒湿散了,身体就好了】纵观中医历代名方 , 要说与“中医十大名方”失之交臂的一众方剂 , 其中最为可惜的莫过于桂枝汤与人参败毒散 。 为什么这么说呢?桂枝汤是医圣张仲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方剂 , 且《伤寒杂病论》中有不少方子都与桂枝汤有关 。 而人参败毒散 , 是一个既可以扶正、又可以祛邪 , 既可以治外 , 又可以治内的一个名方 。 但由于桂枝汤的将息法与禁忌颇多 , 导致后世医家虽然都认可桂枝汤的地位 , 却很少用它 。 人参败毒散则不一样 , 后世医家既认可它的地位 , 也经常用它 , 唯一可惜的是 , 目前尚缺广泛的中成药 , 虽有人参败毒丸、人参败毒胶囊 , 但是很多药店几乎不曾有 。
说到人参败毒散 , 又叫败毒散 , 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中方名为人参败毒散 , 全方十味主药都是各等分 , 煎煮时加生姜与薄荷 , 并无加减法 。 但在《小儿药证直诀》(简称《直诀》) , 名为败毒散 , 全方由“柴胡(洗 , 去芦)、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人参各一两 , 甘草半两” , 剂量上有了新变化 , 还有了加减法 。 比如加“地骨皮、天麻(?咀)” , 又比如加“蝉蜕、防风” , 这两个加减法没有说明是治什么的 , 但是给后世已经加减化裁提供了参考 。 而后面 , 接着说了两个加减法 , 如果是治惊热 , 可加“芍药、干葛、黄芩”;如果无汗 , 可加“麻黄” 。

《直诀》里的败毒散 , 与《局方》里的人参败毒散的药物组成一样 , 但是无论是从方药创方思路、药物剂量 , 还是药物炮制、功效主治 , 都有细微的差别 。 《局方》所载人参败毒散 , 需要炮制的中药有“柴胡、甘草、人参、枳壳、前胡、羌活、独活” , 而《直诀》所载败毒散需要炮制的中药只有“柴胡和桔梗” , 《局方》人参败毒散是诸药各等分 , 而《直诀》败毒散却是甘草减半 , 《局方》人参败毒散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时气 , 头痛项强 , 壮热恶寒 , 身体烦疼 , 及寒壅咳嗽 , 鼻塞声重 , 呕哕寒热” , 而《直诀》败毒散是用于治疗“伤风、瘟疫、风湿”所致的“头目昏暗 , 四肢作痛 , 憎寒壮热 , 项强睛疼 , 或畏寒咳嗽 , 鼻塞声重”等病症 , 虽然有些是重合的 , 但是还是细微之处见真章 。
钱乙所传败毒散原本是为小儿所设 , 但后世医家常常将它与人参败毒散合二为一 , 不仅可用于小儿 , 也可用于成人 , 如年迈、产后、大病后尚未复原 , 以及素体虚弱而复感风寒湿邪 , 如果见于表寒证的 , 用之多效 。 《幼幼集成》指出 , “此方辛平升散 , 为咳门第一神方 , 举世少有知者 。 凡有咳嗽 , 无论内伤饮食 , 外感风寒 , 夹湿夹毒 , 不拘男妇大小 , 胸紧气急 , 咽痛口苦 , 痰不相应 , 即用此方升散之 。 ”并在败毒散的基础上加上荆芥、防风、连翘 。 总体来说 , 钱乙所传败毒散 , 具有发汗、退热、镇痛、去痰止咳、扶正祛邪、升降气机、消散郁结、宽胸理气等作用[1
, 既是治疗小儿外感咳嗽之良方 , 也是“调内解外之剂” 。

败毒散的奇妙之处 , 也全在配伍之中 。 纵观败毒散 , 全方以羌活、独活为君药 , 羌活入太阳而理游风 , 独活入少阴而理伏风 , 二药合用 , 辛温发散 , 祛湿除痛 , 通治一身上下治风寒湿邪 。 以川芎、柴胡为臣药 , 其中川芎行气祛风 , 柴胡疏散解肌、清热生清;以前胡、枳壳、桔梗、茯苓、人参、甘草为佐药 , 其中前胡、枳壳降气行痰 , 桔梗、茯苓渗泄肺热、除湿消肿 , 人参扶正祛邪 , 甘草和里发表;以甘草为使药 , 兼以为使 , 主要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 败毒散全方既可以益气解表、发散邪毒 , 所以清代名医陈尧道说 , “培其正气 , 败其邪毒 , 故曰败毒”;败毒散又可以疏风散寒 , 宣通百脉 , 所以清代名医汪昂说 , “疏导经络、表散邪滞 , 故曰败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