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乡村振兴花千树 砥砺十年果满仓

本文转自:中国日报网
粮稳天下稳 , 粮足百姓安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贵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步一个台阶 ,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 粮食连年增产增收 ,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 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 , 农业科技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力推进 。 贵池农业的十年 , 是砥砺奋进的十年 , 也是收获颇丰的十年 。
从贵池区2021年农业发展数据情况来看 , 2021年全年贵池区粮食产量250757吨 , 比上年增长1.7% 。 在主要农产品方面 , 稻谷产量达到203354吨 , 增长1.1%;油料产量32645吨 , 增长20.3%;棉花产量445吨 , 下降72.0%;茶叶产量2473吨 , 增长7.4%;蔬菜及食用菌产量89220吨 , 增长4.2% 。 相较于十年前 , 贵池区第一产业发展始终稳中有进 , 不断夯实生产基础 , 让百姓的饭碗端的更牢!
三农加速度优势产业亮底色
在贵池区棠溪镇 , 此地因棠花遍地 , 溪流纵横而得名 。 境内山清水秀 , 空气清新 , 景色如画 , 素有“画里乡村”之美誉 。 然而 , 美景并不是这里的代名词 , 大名鼎鼎的西山焦枣才是这里最亮眼的一张名片 。
安徽池州:乡村振兴花千树 砥砺十年果满仓
文章图片
西山村隶属池州贵池区棠溪镇 , 地处风景秀丽的龙舒河西岸 , 被誉为“云间鲜枣世界” 。 这里有着大面积适宜枣树种植的山地 , 而西山焦枣的枣树就生长于海拔约500米的西山村 , 那里土壤稀疏 , 矿物质含量高、昼夜温差大 , 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为国家标准的35倍 , 因此产出的青枣个大、皮薄、肉厚、核小 , 维生素和糖分均高于其他枣类 , 甜味清纯 。 经过采摘和传统工艺的制作 , 就形成了色、形、质、味俱全的西山焦枣 。
据《贵池县志》记载 , 从宋仁宗天圣年间起 , 西山焦枣就已经是贡品 , 其外形精致、口感绝佳、营养价值高 , 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 可以说 , 小小的一颗焦枣 , 已经逐渐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大大动能 。
枣子品质好 , 制作技艺更是精益求精 。 西山村具备焦枣制作技艺是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让西山焦枣的品牌影响力发挥更持久的作用 。 近年来 , 西山村对焦枣制作技艺进行重点扶持 , 打造非遗产业集群 , 带领一批焦枣种植户和加工个体户积极利用扶贫资金发展扶贫车间和扶贫项目 , 带动贫困户和边缘户致富 , 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抱团发展 ,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 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 。 同时 , 基建提档必不可少 , 为了支撑西山焦枣产业的长稳发展 , 当地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保障力度 , 并从2016年开始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和区重要文艺节、旅游节 , 力求形成品牌宣传效应 。
安徽池州:乡村振兴花千树 砥砺十年果满仓
文章图片
2015年8月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批准对“西山焦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6年9月 , “西山焦枣”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 2021年6月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西山焦枣”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 近年来 , 贵池区棠溪镇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 , 狠抓西山焦枣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 发挥地理优势 , 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提升西山焦枣品质 , 延伸产业链促进西山焦枣产业发展 , 产值目前已经达到了约2亿元规模 。
2022年9月16日 , 池州市贵池区名棠“老树龄”枣首发仪式暨第五届西山焦枣采摘节在贵池区棠溪镇西山村顺利举行 , 进一步助力贵池西山焦枣及棠溪镇区域农产品品牌宣传 , 壮大集体经济发展 , 助力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