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坏习惯”会让今天的我们遭遇更多思维陷阱吗?( 三 )


有趣的是 , 行为科学研究发现 , 我们甚至一些专业人士的直觉也经常靠不住 。 在许多应用场景下 , 特别是那些突发的、没有经验可循的场景下 , 直觉通常还不如一些非常简单的经验公式 。
经验公式是建立在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 , 它把一些可观测的基础变量与要预测的未知变量通过简单的数学公式连接起来 。 简单的经验公式之所以超越直觉 , 原因有很多 。 比如 , 人不能像机器那样客观冷静或者大脑算力不足等等 。 当然 , 很多时候 , 相关的经验公式并不存在 , 这时我们就只好依赖直觉 。 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 , 也就是希望通过机器学习发现系统运行的内在规律 , 从而总结出更多的实用的经验公式 。
此外 , 过度自信还与社会的影响有关 。 大家都喜欢自信的人 , 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 。 自信的人往往更有“市场” , 在很多场合都更受欢迎 。 比如 , 一个电视节目嘉宾如果在一个问题上表现出某种不确定的态度 , 或是因为众多不确定因素而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预判 , 就会被观众怀疑水平 , 甚至连节目的质量都会被质疑 , 相反的是 , 自信却会为自己赢来观众 。
然而 ,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 , 并且掺杂着各种随机因素 。 成败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决策与努力 , 还与许多随机因素有关 , 这些随机因素是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 , 就像一阵风 。
遗憾的是 , 我们的世界更喜欢听逻辑清晰的故事 , 喜欢把成败归功于突出的人和事 , 而不喜欢模糊的东西 。 撇开任何随机因素 , 高谈阔论 , 道出一个自圆其说的故事 , 这需要很强的自信心 。 由此可见 , 在现实生活中 , 你不得不自信 , 结果就是社会性的过度自信 。
互联网的信息筛选 , 导致人们过于聚焦单一观点 , 从而陷入群体思维陷阱
物以类聚 , 人以群分 。 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群体的时候 , 人们会考虑各种因素 , 如兴趣、爱好、信念等 。 在复杂问题面前 , 各种观点都会出现 。 这时持相同或相似观点的人群就会聚集在一起 , 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 然而 , 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 , 这种以思想为纽带形成的群体能够支撑几乎任何观点 , 甚至是十分错误、可笑的观点 。
如果一个观点已经成为群体文化的一部分 , 那么它就更难改变了 , 群体的“抱团取暖”有时会使人们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 企业变革经常困难重重 ,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文化——身处其中的人们往往出于存在即合理的因素 , 从而不愿意主动挑战自己、改变自己 。
在互联网时代 , 由于群体造成的思维陷阱更是比比皆是 。 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 , 人们很容易找到与自己思想相似的人群 , 而成为这个群体的一部分 。 这群人经常一起讨论问题、交换观点 , 渐渐成为思想高度一致的“网友”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 由于算法的推介功能 , 人们获取的信息通常是经过算法筛选的 , 而算法为了使用户满意度最大化 , 其推介的内容也尽量地投向用户所好 。 换言之 , 虽然互联网中有海量的信息 , 包括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信息 , 可是人们实际消费的信息却是种类十分有限的 , 因为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你比较容易接受或喜欢的东西 。 因此 , 在群体效应和信息过滤的双重影响下 , 人们的思想更容易极端化 ,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共存 。 不难发现 , 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便利 , 但也加剧了群体思维的陷阱风险 。 由此再反观我们的“大脑” , 或许 , 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人的大脑的创造性是如此神秘 , 以至于它到现在还是一个科学之谜 。 但在充分肯定大脑的强大功能的同时 ,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 大脑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 我们要时刻保持审慎 , 警惕落入思维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