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坏习惯”会让今天的我们遭遇更多思维陷阱吗?

本文转自:文汇报
大脑的“坏习惯”会让今天的我们遭遇更多思维陷阱吗?
文章图片
本版图片:视觉中国■陈方若
大脑的“坏习惯”会让今天的我们遭遇更多思维陷阱吗?】人类大脑历经千万年进化可说是相当精密高效 , 但是大脑却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 , 它会在思维的道路上挖下各种陷阱 , 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
每一天 , 我们都会思考许多问题 , 有关乎人类安危的大问题 , 有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小问题 。 思考这些问题尤其是复杂问题时 , 我们很容易因为种种原因陷入思维陷阱 。
加之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 , 人们比过去更容易找到与自己想法相似的人群 , 并加入其中 。 这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交换观点 , 渐渐成为思想高度一致的“网友” 。
而且 , 算法为了最大化用户满意度 , 其为用户推介的内容 , 也是尽其最大所能投用户所好 。 这直接导致互联网虽有海量信息 , 人们实际消费的却往往是自己比较容易接受或喜欢的内容 。 从而 , 在群体效应和信息过滤的双重影响下 , 人们更容易陷入思维陷阱 。
日常生活中 , 要避免思维陷阱 , 我们一定要意识到 , 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往往比想象的复杂 , 要彻底思考清楚、弄明白相当不容易 。 因为每个人都有“短板” , 包括知识结构和储备、专业能力、掌握的信息甚至思考问题的角度等 。
在这方面 , 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行为科学 , 也许能够帮助我们避免落入这些思维陷阱——
人类的大脑就像一台庞大、复杂的计算机 , 既有存储功能 , 又有计算功能 。 我们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 并把这些东西储存在大脑里 。 这就是大脑的记忆(存储)功能 。
同时 , 我们从小就接受教育 , 不断提高我们的“计算功能” , 包括逻辑分析能力和专业能力 。 一台计算机要充分发挥作用 , 还需要通过程序或发出指令来运行 。 同样 , 大脑也有自己的运行程序或模式 , 即调动资源、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 。
大脑的运行大致有两种模式:“快捷模式”和“高能模式” 。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在其著作《思考 , 快与慢》中 , 用“系统一”和“系统二”来描述大脑的这两种运行模式 。
快捷模式 , 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运行模式 。 例如 , 通过简单的记忆搜索或凭感觉来找到答案 。 它不需要太多的注意力 , 消耗的精力也十分有限 。 相比之下 , 高能模式则需要开动大量的计算功能 , 来进行信息处理和逻辑推理 。 这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 , 因此十分耗费精力 。
经过长期进化 , 人类大脑已经找到了一种最优工作方式 。 快捷模式是大脑的第一道“防线” , 可以说是大脑的“长明灯” , 只要我们处于清醒状态 , 它就在运行 , 不断接收、处理信息 , 并生成诸如印象、感觉、判断等结果 。 在大多数情况下 , 它已足够应对、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了 。 至于那些快捷模式解决不了的问题 , 大脑就会升级到高能模式 , 对快捷模式生成的结果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 显然 ,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 , 大脑的这种“分级处理”工作方式是十分合理的 。
人类大脑有许多神奇之处 , 但它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 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 , 大脑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 , 会在思维的道路上挖下各种各样的陷阱 , 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
大脑的惰性常常让我们陷入以简代繁或先入为主的思维陷阱
当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 , 我们往往会把这个复杂的问题用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替代 , 然后努力回答那个简单的问题 。 这符合大脑的“惰性”特点 , 毕竟回答一个简单问题要省力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