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路越走越宽阔 保山市施甸县推进水稻产业与民族团结互进共融

本文转自:云南网
近年来 , 保山市施甸县牢记“国之大者” , 通过共建制种基地、共种水稻种子、共享种业成果、共助乡村振兴 , 扛牢扛实扛稳种业安全、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 推进水稻产业与民族团结互进共融 , 让稻母之地的民族团结进步“稻”路越走越宽广 。 ?
“稻”路越走越宽阔 保山市施甸县推进水稻产业与民族团结互进共融
文章图片
共建稻母基地 , 筑牢粮食安全“保护盾”
扛实政治责任 ,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 施甸县制定了《施甸县水稻良种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施甸县国家级水稻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管理措施》《施甸县水稻种业高质量绿色融合发展规划》 , 依托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所题的“云南施甸 , 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和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的重大机遇 , 大力推进施甸县全国最大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最佳繁育基地建设 , 截至2022年5月 , 施甸县累计繁殖水稻两用核不育系197个品种 , 累计繁育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面积达20400亩 , 到2021年末累计繁殖种子856万公斤 , 平均亩产量420公斤 , 年供种量占全国(最大峰值)两系杂交水稻用种量的80%以上 , 为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作出了巨大贡献 。
“稻”路越走越宽阔 保山市施甸县推进水稻产业与民族团结互进共融
文章图片
院县企合作 , 攥紧中国种子更有力 。 施甸县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共同组建“云南两系杂交水稻种业创新(施甸)中心”和“李小林(施甸)专家工作站” , 由湖南金健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龙、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唐文帮教授为技术顾问 , 借外力实现院县企通力合作 , 解决好水稻制繁种基地建设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 , 提升云南现代种业发展水平、增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 助力水稻种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 2022年 , 已有隆平高科、中种集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25家企业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等10家科研院所到施甸开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品种选育和亲本繁殖工作 , 制种面积共2840亩 , 其中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制种2600亩 , 其中 , 科研育种240亩 , 科研育种材料6万份 。
“稻”路越走越宽阔 保山市施甸县推进水稻产业与民族团结互进共融
文章图片
一线指导 , 让种业步子走得更稳 。 结合“万名人才兴万村” , 重点培养了杨希华、徐光等一批农技推广团队 , 组建了一支16人组成的农民党员技术志愿服务队 , 深入村寨、田间地头全面开展产业技术培训指导 , 培植产业技能 , 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 把理论教学带到基层一线 , 将现场教学移至田间地头 , 手把手教授种植技术要领 , 从育苗、管理、检测记录等一路为“稻母”保驾护航 , 促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 , 让各族群众在共事互学中增进团结友爱、更好地和睦共处 , 让种业产业步子走得更稳更好 。
“稻”路越走越宽阔 保山市施甸县推进水稻产业与民族团结互进共融
文章图片
共促三产发展 , 奏响民族繁荣“进步曲”
专注一产规模化 , 致力各族群众增收 。 通过水稻科研基地、核心繁殖基地、高标准稻田和综合服务区4个项目的建设 , 建成核心科研基地500亩 , 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 , 打造全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亲本繁殖的核心基地 , 做大做强水稻亲本种子繁殖产业 , 努力形成全国杂交水稻海南基地之后的又一重大夏繁基地 。 同时突出“绿色、生态、优质、高效” ,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 创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优良模式 , 以“稻+”模式开展绿色产业 , 创新发展水稻产业 , 走绿色增产增效之路 , 实现水稻制种与民族团结“双融合双促进” 。 制种产业带动300多户各族群众增收740万元 , 同时 , 还带动全县种植水稻1.6万亩 , 实现产值3782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