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养虾”不再难!看这所浦东高校的硕士校友团队如何攻克难关

本文转自:新闻晨报
“陆地养虾”不再难!看这所浦东高校的硕士校友团队如何攻克难关
本周上海持续高温 , 位于上海郊区的一座盒马养虾基地里 , 一尾尾南美白对虾却在室内养殖池里惬意游动 。 随着基地第一批陆地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在本月顺利上市 ,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校友团队的“陆地养虾”新技术方案得到了市场肯定 。
“陆地养虾”不再难!看这所浦东高校的硕士校友团队如何攻克难关
文章图片
传统虾塘多为露天设置 , 在乡间泥地上挖坑填水 。 因为“靠天吃饭” , 受环境影响大 , 土塘养殖产量不高 。 3年前 , 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养殖学专业的陈伟来到基地 , 和另两位分别毕业于海大海洋科学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的校友孙习武、庄保陆一起 , 开始研究“陆地淡水养虾” 。
对虾作为活物 , 它的养殖生产过程难以像工业产品那样做到严格的项目管理 。 项目建立初期 , 孙习武带领团队对目前国内主流的对虾养殖模式、技术和养殖团队进行了深度的考察和评估 , 最终确定了以“强排污、轻絮团、少换水、低能耗、高效益、绿色环保”19个字为核心的技术路线 , 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一系列装备和养殖生产工艺 。
带着对水产养殖的深厚感情 , 这个硕士团队发挥技术优势 , 将一定比例的淡水和盐卤调配成“半咸水” , 或通过海水配方调配的人工海水 , 为人工养殖创造了基本条件 。
南美白对虾一般在150-180天可达到育种阶段 , 为了充分认识和了解对虾的生长 , 陈伟和团队对种虾养殖繁育、幼体育苗、小苗标粗、青年虾管理和大虾养殖的各个环节 , 都进行了系统性实践和摸索 。 不管是对虾生长的哪一个阶段 , 他都努力换位思考 , 希望给对虾创造最优的生长环境 。 团队还建立了日常生产数据库和分析平台 , 依托平台强大的数据积累能力和可视化分析能力 , 给出最优的养殖解决方案和标准流程 。
3年扎根郊区基地 , 这个硕士团队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夏天:他们研发的工厂内部养殖池 , 已和传统露天虾塘不同 , 它的池底带有加热设备 , 能将水温全年控制在28℃-30℃之间 。 “陆地养虾”养出的对虾虾壳更薄 , 出肉率高 , 肉质更鲜甜 , 而且整个养殖过程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 耗水量仅为传统养殖的1/10 。
“陆地养虾”不再难!看这所浦东高校的硕士校友团队如何攻克难关】“我们现在的工业化养虾属于设施农业范畴 , 是典型的‘新农业’ 。 ”陈伟希望未来团队能够继续提升工艺水平 , 把虾的养殖做到稳产、高产 。 他还有一个梦想 , 把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方案推广到活虾供应稀缺的内陆、北方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