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雅、绿波廊、德兴菜馆…上海老字号纷纷进入预制菜市场,会“砸”了招牌吗

本文转自:上观新闻
新雅、绿波廊、德兴菜馆…上海老字号纷纷进入预制菜市场,会“砸”了招牌吗
文章图片
预制菜是这两年国内餐饮市场的热词 。 有人说 , 2021年是预制菜爆发元年 , 今年是预制菜高速发展的一年 。 特别在当下 , 消费者外出就餐更谨慎 , 预制菜的市场潜力更为凸显 。
面对火热的预制菜市场 , 上海老字号餐饮纷纷涉足与深耕 。
豫园拥有上海老饭店、南翔馒头店、绿波廊、德兴菜馆、松鹤楼、宁波汤团等十多个老字号品牌 , 豫园文化饮食集团集合数家老字号的经典美食 , 推出预制菜品牌“真尝家”;新雅粤菜馆上世纪90年代涉足预制菜市场 , 如今预制菜营收占“半壁江山” , 正围绕“家庭厨房”概念布局未来产品线;今年以来 , 杏花楼、沈大成等老字号产品以团购形式被送进社区 , 消费者惊奇地发现 , 这些老字号竟然有这么多预制菜品种……
发展创新 , 一直是老字号绕不开的话题 。 正热起来的预制菜市场 , 会成为上海餐饮老字号突围的新方向吗?
借预制菜 , 与年轻消费者建立更多链接
预制菜并不是新事物 , 多年来 , 酒店、餐厅都是使用预制菜的大户;但预制菜被消费者真正关注 , 却是近两年的事 。
去年以来 , 通过线下超市、线上电商等零售渠道 , 让人琳琅满目的预制菜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 “去年的预制菜市场还是蓝海 , 现在已是红海 。 ”一位上海餐饮老字号负责人这样判断 。
尽管竞争激烈 , 今年仍有不少上海老字号餐饮进军与拓展预制菜市场 。
“很多餐饮老字号都有个担忧:再过20年、30年 , 消费者在哪里?”豫园文化饮食集团总裁助理张俊说 , 现在很多80后、90后消费者还是“认”老字号的 。 因为他们的父母 , 可能是老字号的忠实消费者 , 他们小时候也跟着父母来过老字号 , 记忆还在 , 长大后对老字号的情感会延续 。 但再年轻一些的消费者 , 如 , 00后甚至10后的消费者 , 他们对老字号普遍就没有太多情感记忆了 。
一边要守住老主顾 , 一边要吸引新的年轻消费者 。 上海餐饮老字号想借预制菜市场与年轻消费者建立更多链接 。
“通过便捷的互联网渠道购买 , 品尝老字号预制菜 , 可能会引起年轻消费者对这份老味道的兴趣 , 加深与老字号的情感链接 , 也吸引他们更多地到店消费 。 这将是老字号一种传承与延续方式 。 ”
这条路也确实走得通 。 一些数据显示 , 年轻消费者正成为预制菜的消费主力军 。
南京东路上的新雅粤菜馆 , 在门店与线上都销售预制菜 。 “我们到店的消费者年龄层次相对高一些 , 但线上消费者的年轻化趋势却非常明显 。 ”新雅营销策划总监毛勇亮出一组数据:三年前 , 线上购买新雅半成品的消费者年龄层集中在40岁到50岁及以上;但去年以来 , 30岁到35岁的消费者占了大头 , 20岁到30岁的消费者占比在快速上升……
另一方面 , 预制菜市场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
新雅粤菜馆是上海最早经营预制菜的老字号之一 。 “上世纪90年代 , 社会上还没有预制菜这个概念 , 我们叫半成品菜肴 。 当时 , 新雅粤菜馆一桌难求 , 很多老顾客订不到 , 但又想吃新雅的菜 , 我们就将蚝油牛肉、新雅滑虾仁、咕咾肉等经典菜肴 , 在后厨浆制后 , 用打包盒装好 , 放在店门口销售 。 ”这种半成品菜肴 , 完成切、洗、配、上浆等前置工序 , 消费者买回去 , 简单烹制就能食用 , 非常方便 。 一经推出受到欢迎 。
随着市场需求增多 , 新雅餐厅的后厨满足不了了 , 于是决定在上海松江区自建工厂 。 工厂在2003年启用 , 新雅的半成品菜肴正式走向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