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要活下去,还要活得好

ICU患者:要活下去,还要活得好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丁思月
科技和医学的发展 , 使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下降 , 同时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也意识到ICU幸存者的致残率居高不下 。 超过70%的ICU幸存者存在以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和精神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ICU经历综合征(PICS) , 严重影响患者及其照护者的生活质量 。 近日 , 《中华医学杂志》刊载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为通讯作者的综述文章《应重视ICU经历综合征》 , 详解PICS 。
PICS带来严重负担
据悉 , 随着ICU死亡率的显著下降 , 医学界逐渐意识到仅将住ICU或住院的死亡率作为结局指标远远不能反映ICU幸存者的远期功能结局 , 2012年美国重症监护医学学会(SCCM)提出以PICS来描述那些危重病后及入住ICU后持续存在的、新发或原有症状恶化的身体功能、认知功能和精神状况 。 该术语可用于描述ICU幸存者或家庭成员(PICS-F)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综合征(PTSD)等心理障碍 , 中文将其称为ICU经历综合征 。
文中指出 , PICS的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脓毒症、入住ICU超过1周以及在住院前存在肺部疾病或肌肉疾病等健康问题 , 严重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制动、谵妄、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低氧血症和/或疾病期间的低血压、老年、女性等也是发生PICS的危险因素 。
早在1976年 , Cullen等就观察到出院后1个月内54%的ICU幸存者死亡 , 1年死亡率高达73% , 1年后仅有42%的人恢复到了住院前的状态 , 仍有18%无法出院 。 “这是首次对ICU幸存者出院后状态的研究 , 标志着人们从关注生存向关注结局转变 , 但是这个研究结果并未引起同行们的重视 。 ”王辰说道 。
美国每年有500万人入住ICU , 50%~70%的人会发生PICS , 44%~62%的ICU幸存者在出院1年后仍无法回到工作岗位 , 25%的患者在日常活动中需要他人帮助 , 1/3的患者陷入经济困境 , 包括收入减少以及难以支付医药费的问题 , 而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400万例患者因感染中毒症住进ICU , 这些人中大多数患有PICS 。 “PICS带来的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社会负担不容忽视 。 ”王辰强调 。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王辰指出 , PICS只是一个概括性的术语 , 而不是一种实际的综合征 , 患者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严重程度都存在很大的异质性 。
据介绍 , PICS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三类 , 躯体功能障碍、认知和精神功能障碍以及其他临床表现 。
躯体功能障碍以ICU获得性无力(ICU-AW)为主要表现 , 其特点是全身性、对称性 , 累及肢体(近端多于远端)和呼吸肌 , 而面肌和眼肌不受累 , 肌肉张力下降 , 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正常 。 王辰团队猜测其可能源于神经源性障碍“危重症多发性神经病”、肌源性障碍“危重症肌病”或两者共同存在的“危重症神经肌病” 。 数据显示 , ICU-AW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密切相关 , 仅6.2%的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CU幸存者在出院3个月后ADL能够恢复到住院前水平 , 老年、慢性疾病负担重、机械通气时间长是ADL弱化的危险因素 , 出院10年后仍有28%的人报告存在肌肉无力 , 50%的人报告生活质量下降 。
认知功能障碍包括长期记忆、注意力、语言、决策和执行功能受损 。 精神障碍包括情绪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和PTSD , 也可以表现为不典型的心理障碍 , 如谵妄、失眠、记忆受损、幻觉、反复的噩梦和内疚感等 , 更严重者则被诊断为痴呆 。 数据显示 , 超过75%的ICU幸存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 约1/3的ICU幸存者出院1年后出现精神障碍 , 其中28%的人抑郁、17%的人焦虑、6%的人出现PTS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