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心被掏空,也许更咸”( 三 )


因为盐溶于水 , 球状的空心结构会在水中瓦解 , 换句话说 , 它目前能骗得了舌头 , 但还骗不了水 , 洒在薯片上、用来做调味油 , 都咸得没毛病 , 但一碗热汤 , 可能把它打回原形 。 不过 , 它还有个隐藏特性 , 就是在常温油中能表现稳定 , 油是它的“雨衣” 。
根据这些特性 , 李媛想给空心盐写一份“使用说明书”——我们的盐适合在菜快出锅的时候用;在拌凉菜的时候 , 请你先把空心盐跟香油、花椒油混合 , 然后再撒;在拌沙拉时 , 请先加到沙拉酱里 , 避免盐和水的接触……
为了打破“空心盐”在食品烹饪中的使用限制 , 李媛设想 , 未来在空心盐微球的表面“覆一层薄膜” , 使其在水中或其他特殊环境中也能够保持稳定的结构 , 增加使用场景 , 炒起来、涮起来、煮起来 。
据了解 , 这种空心盐的制作成本并不高 , 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 , 已在多家企业进行了测试 。 某餐饮企业 , 把空心盐撒在小酥肉上 , 证明能够减盐40%;某零食企业在薯条等产品中进行了测试 , 证明减盐55% 。
盐一定是白色吗 , 为什么不能是彩色;不同颜色的色素小分子可能也有抗氧化的活性 , 进一步提升空心盐的健康友好度……李媛要把空心盐做成个性化定制、多功能的、健康的、新概念的调味品 。 她又一次脑洞大开:“空心盐既然是空心的 , 那就可以装东西 , 可以引入鲜味物质、风味物质、辣味物质、甚至一些其他的物质 。 ”
尽管很想推广诞生于自己脑洞的这粒“小球” , 但李媛依然认为 , 空心盐微球并不需要完全代替普通食盐 。 “人可以一天不吃糖 , 但不能不吃盐 。 ”她说 , 钠作为人体必需摄入的一种物质 , 不需要过分紧张其摄入量 , 只要达到健康标准即可 , “空心盐要解决的是超量摄入的那部分盐 。 ”
工业世界的食品柜 , 薯片、饼干、辣条等零食产品 , 总是在贡献“超量”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盐 。 如果能利用空心盐 , 为这些零食实现减盐 , 就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减少盐的摄入量了 。
李媛同时认为 , 减盐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 更是一个意识问题 。 她发现 ,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 , 会关注糖分、脂肪含量 , 却很少关注钠含量 。 有人觉得只要平时吃得不咸 , 盐的摄入就没有超量 。 但事实并非如此 , 咸味经常会隐藏在别的味道中 。 单凭味觉来判断盐分的高低是不可靠的 , 一些甜品 , 如奶酪、冰淇淋、蛋糕等 , 吃起来甜 , 与咸味不沾边 , 但制作过程中都加入了盐 。
当代都市人追捧减糖、减脂的健康饮食 , 低盐食品还没能复制低糖和低脂食品的走俏 。 低糖、低脂切实抓住了人们当下的体重和身材焦虑 , 高盐食品带来的危害则往往是渐进的 , 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被人们感知 。 “长久以来的中华饮食习惯使得人们很难放弃‘调味料’ 。 我们从小接触的强烈味道要更多 , 中国人味觉感知的阈值也更高 。 ”李媛说 , 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 发现孩子日常吃的零食“一包的含盐量就超过一天的摄入标准了” 。 以她在荷兰留学时的经历而言 , 当地小孩两岁之前是不知道甜味和咸味的 , 因为荷兰所有的儿童食品都有关于糖、盐添加量的严格标准 。
“短时间内 , 减盐意识无法提升、饮食习惯无法改变 , 科研工作者就要从技术上进一步去探索减盐的策略 。 ”在李媛的设想中 , 空心盐还将有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N代 , “科学家不会停下来 , 会一直往前走 。 ”
责任编辑:秦珍子陈卓杨杰李沛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