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员,临时家属还是医疗黄牛?

陪诊员,临时家属还是医疗黄牛?
文章图片
□本报采访人员文丽娟
□本报实习生周于卜张功晔
最累的那天 , 郭亮握着一大摞单据 , 上上下下跑遍了北京市一家三甲医院门诊楼的1至6层 。 他在各个诊室门口排队 , 帮患者预约检查、排队挂号、缴费取药……
郭亮是一名职业陪诊员 , 平常在北京各个医院穿梭 , 工作内容主要有跑腿、陪诊和代问诊等 。 之所以选择这个行业 , 是因为他曾经深切体会过就医之难——2020年 , 他母亲来北京看病 , 即使他提前做了一些功课 , 可面对越分越细的科室、越来越智能的设备 , 仍然有些不知所措 , 更不用说60多岁的母亲了 。
如今 , 对于如何做好一名职业陪诊员 , 郭亮有了自己的心得:患者紧张 , 他就做传声筒 , 有条不紊地向医生转述病情;家属慌张 , 他就当定心丸 , 从心理安慰到辅助检查 , 解决燃眉之急 。 “现在我的脑子里装着北京20多家大医院的地图 。 ”他笑着说道 。
有患者感激他 , 因为他帮忙解决了就医痛点;有医生称赞他 , 因为他帮助提高了就诊效率 。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个职业 , 他曾多次被质问是不是黄牛、定价标准从何而来、是否具有相关资质等 。
从去年开始 , 陪诊服务热度渐涨 , 郭亮的同行越来越多 。 《法治日报》采访人员近日调查发现 , 各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已经超过500家 , 分布在北京、深圳、武汉、重庆、西安、杭州等医疗资源比较丰沛的城市 , 生意好的店铺月销售量上千单;陪诊员既包括医护机构的员工、自由职业者 , 还包括一些兼职的大学生 。
那么 , 花钱购买陪诊服务的群体主要有哪些?想要成为一名陪诊员 , 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技能?这个新兴行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还暗藏哪些问题 , 又该如何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呢?
就医痛点催生陪诊需求
行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我不懂智能手机 , 在医院里晃了一圈又一圈 , 还是找不到挂号窗口 。 子女又不在身边 , 没办法 。 ”北京居民王女士今年58岁 , 前一阵她感觉膝盖不适 , 想去医院检查却犯了怵 。 后来女儿给她预约了陪诊服务 , 她才答应去医院看看 。
7月13日上午10点 , 采访人员在北京某医院门口见到了王女士 , 身边跟着一位陪诊员 。 一进医院 , 陪诊员便去排队挂号 , 然后带着王女士去拍CT片和核磁共振 。 等待过程中 , 陪诊员一边和她聊天缓解焦虑 , 一边及时将检查结果告诉她;取到结果后 , 又耐心地为她讲解 , 并叮嘱她遵医嘱按时服药 。 整个就医过程 , 王女士大多坐在附近的椅子上等候 。
“对我们老年人而言 , 医院就像‘迷宫’ , 还经常在智能取号机前不知所措 , 不了解如何预约挂号才能节省时间和精力 , 缴费、问诊、取药、拿报告单也需要上下楼来回折腾 。 ”王女士说起这次就诊经历 , 不由地感慨 , “有陪诊员全程辅助 , 就医效率大为提高 , 以前来医院看病需要消耗一整天 , 这次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了 。 万一下次还要看病 , 我再叫个陪诊员 , 少给孩子添麻烦 。 ”
郭亮观察到 , 有陪诊需求的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类: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独自在城市打拼的单身青年、带娃就医分身乏术的宝妈、异地就医的急重症患者等 。
“00后”周舟是郭亮的一名顾客 , 前不久因为胃疼需要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 由于体验过独自看病的难处 , 这次她在社交平台上花200元预约了郭亮的陪诊服务 。
去医院之前 , 周舟拨通了郭亮的电话 , 两人约定好碰头地点 。 见面后 , 郭亮简单介绍了陪诊的具体流程 , 随后带着周舟直奔医院挂号处 , 很快完成挂号、办就诊卡等流程 。 做胃镜检查前 , 觉察到周舟很紧张 , 郭亮又细心地开导她 , 让她逐渐放松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