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行动丨滹沱河畔的致富故事——繁峙县抓产业促振兴纪实

本文转自:黄河新闻网
走在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境内 , 新建的移民楼沿河林立、齐整的街道四通八达、各具特色的村落不时有游人“打卡”……若不是当地人讲述 , 初来此地的人不会想到 , 这里四年前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
繁荣的背后 , 是当地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的生动成果 , 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农村生态宜居的生动实践 。
杏树结出“致富果”
每年7月初是繁峙县赵家庄村最热闹的时候 。 此时 , 来村里采购大杏的车队从村口一直排到国道上 。 这个人口551户1475人的村子 , 产出了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繁峙大杏 , 杏树栽种面积6000多亩 , 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8% 。
乡村振兴在行动丨滹沱河畔的致富故事——繁峙县抓产业促振兴纪实
文章图片
赵家庄村的大杏 。 新华网发
“咱们村的杏 , 个大形圆 , 质细汁多 , 畅销周边地区 。 ”据赵家庄村村委委员闫存林介绍 , 引进大杏种植前 , 村民以种植玉米、土豆为生 , “那时候 , 每亩地年产值不足1000元 , 现在每亩地年产值7000至8000元 。 ”
依托大杏种植 , 赵家庄村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 , 创办了村级林果技术培训基地和两个林果专业合作社 , 探索出“专业合作社经营—品牌营销—产品研发深加工”的发展之路 , 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
“杏果成熟后 , 合作社会从村民手里采购 , 统一包装 , 统一销售 。 ”赵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田飞说 , 有了产业支撑 , 2021年赵家庄村人均纯收入17000元 。 “2022年全村杏果产量180万斤左右 , 加上其他产业带动 , 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100万元 。 ”
乡村振兴在行动丨滹沱河畔的致富故事——繁峙县抓产业促振兴纪实
文章图片
赵家庄村的杏树 。 (资料图)新华网发
凭着一颗杏 , 赵家庄村还构建起生态观光旅游及干鲜果经济林产业覆盖区 , 推进农旅融合 , 成为当地“春看花、夏摘果、秋赏景、冬观雪”的网红“打卡”地 。
走在繁峙县的田间原野 , 除了大杏还生长着莜麦、山药等农作物 , 也珍藏着黄芪、党参等中药材 。 如今 , 繁峙县已有特色种植、健康养殖等10大类50多项富民产业 。
放牛郎巧念“致富经”
“户均五头牛 , 人均两头牛 。 ”这是繁峙人对金山铺乡农发村的描述 。 而这个近年来在当地快速崛起的小村庄 , 是由24个“山庄窝铺”组成的移民新村 。
乡村振兴在行动丨滹沱河畔的致富故事——繁峙县抓产业促振兴纪实
文章图片
农发村养殖的西门塔尔肉牛 。 新华网武斌摄
“农发村人均耕地面积仅0.92亩 , 以前村民们没有地种、没有就业 , 贫困发生率达35% 。 ”据农发村驻村第一书记倪海峰介绍 。
2016年农发村以党建为引领 , 多次召开党支部会等 , 针对村里耕地少、发展受限的情况 , 商定“养殖为主、种植为辅、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 。
“首先想到的是养牛 。 山里没耕地 , 不少人养过牛 。 ”农发村党支部书记郝常喜说 , 选定肉牛养殖作为特色产业后 , 他和村干部带着村里的党员去了吉林考察 , 成功引进西门塔尔肉牛 。
“当时一头能繁母牛要8500元 , 山窝窝里的农民哪有这么多钱?”据郝常喜回忆 , 为帮村民“摘帽” , 繁峙县针对贫困户养牛推出补贴政策:购置一头能繁母牛由县财政补贴2000元 , 定点帮扶单位补贴1000元 , 企业再补贴500元 , “县里还给牛上了保险 , 发生死伤 , 一头牛最多可补7000元 。 ”
在多方带动下 , 农发村发动第一批43人参与肉牛养殖 , 首年养殖肉牛85头 , 人均收入突破20000元 。 如今 , 农发村肉牛存栏量达2650头 , 户均年收入超过50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