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胁痛、腹痛、痛经咋办?一个奇效良方,方药对证、横扫诸痛

胃痛、胁痛、腹痛、痛经咋办?一个奇效良方,方药对证、横扫诸痛

文章图片

胃痛、胁痛、腹痛、痛经咋办?一个奇效良方,方药对证、横扫诸痛

在生活中 , 谁也不能说不会遇到磕磕碰碰 , 所以 , 谁也无法预估 , 自己不会被病痛折磨 。 对于诸多疾病来说 , 痛症算是一类令人深恶痛疾的疾病 , 然而 , 又不得不感叹 , 中医自古就发明了诸多止痛良方良药 。 而对于痛症 , 中医确有诸多优势 , 但凡方药对证 , 止痛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 效如桴鼓 。 比如有一种疼痛 , 它是由于寒邪侵袭与气机郁滞联合为患所致 , 而疼痛的部位主要围绕在下焦 , 也就是心胃及以下任何部位 。 那么 , 究竟有没有一个奇效良方 , 能够横扫中下焦诸痛 , 让疼痛患者“痛去开心颜”呢?还真有 , 比如良附丸 。
良附丸全方仅仅两味中药 , 由“高良姜(酒洗七次 , 焙研) , 香附子(醋洗七次 , 焙研)各等分”两味中药组成 。 可别小瞧了这个只有两味药的止痛良方 , 它的妙用可大着呢!那么 , 这个两味中药的良方怎么使用呢?按照原方的使用方法是 , 将这两味中药各自焙干、各自研细、各自贮藏 , 需要使用的时候 , 就各取等分药末 , 加上米饮、生姜汁各一汤匙 , 食盐一撮 , 捻为丸 , 按需服用 , 但凡方药对证 , 便可迅速起效 , 正如原著所说“服之立止” 。
良附丸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主要集中在“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 适用于气滞寒凝证 , 临床常见症状主要有胃脘疼痛 , 胸胁胀闷 , 畏寒喜温 , 苔白脉弦 , 以及女性痛经病症 。 良附丸的运用中 , 大部分情况对证用药都可以收获良好的效果 , 但是孕妇需要尽量不用 , 毕竟方中药物具有行气走窜的效能 , 因此孕妇不宜使用 。

良附丸是出自《良方集腋》中的一个方剂 , 原方主治是为了治疗“心口一点痛 , 乃胃脘有滞 , 或有虫 , 多因恼怒及受寒而起之证” , 而且原著中还根据病因的不同 , 而调整两药的剂量 , 比如因寒而得 , 用高良姜二钱 , 香附末一钱;因怒而得 , 用高良姜一钱 , 香附末三钱;如寒怒兼有 , 高良姜一钱五分 , 香附一钱五分 。 对于全方良药的量效关系 , 诚如现代中医学家秦伯未所说“因寒而得者 , 良姜可倍于香附;因气而得者 , 香附可倍于良姜” 。
那么 , 良附丸就这么两味中药 , 它的配伍究竟又有什么奥秘呢?全方以香附为君药 , 主要起到疏肝开郁、行气止痛的作用;以高良姜为臣药 , 主要起到温中暖胃 , 散寒止痛的作用 。 全方两味药 , 都是采用不要的辅料进行炮制 , 香附用醋制 , 可助入肝行气止痛;而高良姜用酒制 , 可助散寒宣通 。 不过原方服药时 , 采用的米饮、生姜汁、食盐 , 虽然不直接算是中药 , 但是对于全方的效用 , 有着辅助作用 , 现代临床中也参考古方服用方法 。
对于香附和高良姜两味中药之妙 , 历代诸家本草均有高论 。 先来说说香附 , 《本草纲目》中指出 , 香附乃“气病之总司” , 能“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 , 而《本草正义》指出 , 香附“辛味甚烈 , 香气颇浓 , 皆以气用事 , 故专治气结为病” 。 再来说说高良姜 , 早在《名医别录》中就已经明确指出 , 高良姜“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而后《本草汇言》指出 , 高良姜“此药辛热纯阳 , 除一切沉寒痼冷”;《本草正义》也说 , 高良姜 , “大辛大温 , 洁古谓辛热纯阳 , 故专主中宫真寒重症” 。

对于良附丸来说 , 全方仅仅两味中药 , 因此在临床运用时 , 经常会出现兼变证 , 因此也需要加减化裁 。 如果偏于气滞 , 胸胁胀闷较甚的 , 重用香附 , 然后再加川楝子、郁金、木香等中药 , 来增强行气止痛的作用;若是偏于寒凝 , 胃脘痛甚 , 性寒喜温 , 重用高良姜 , 然后再加干姜、吴茱萸、桂枝 , 来增强温中祛寒的作用;如果是气滞寒凝所致的痛经 , 可加当归、川芎、白芍等中药 , 来增强和血调经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