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林教授:新冠肺炎治疗策略的优化——如何减少危重症,提高生存率?( 四 )


低分子肝素用于轻、中度的病毒感染效果好
当肺炎以及肺损伤的时候 , 肺泡里会出现高凝倾向 , 肺泡的高凝会形成透明膜 , 血管的高凝会形成小的血栓 , 所以ARDS时很多微血管里会有小血栓的形成 , VD/VT会升高 。 那如何改善患者的缺氧以及减少炎症反应呢?大家可能会想到用低分子肝素去治疗 , 确实低分子肝素在新冠患者中临床获益是非常大的 , 特别是轻度和中度的患者 。 使用低分子肝素之后会发现患者的D-二聚体下降 , 出现重症的几率也会减少 , 甚至病死率也会下降 。 下面是国内的研究 。
宋元林教授:新冠肺炎治疗策略的优化——如何减少危重症,提高生存率?
文章图片
所以早期使用低分肝素 , 患者是能够从中获益的 , 但前提是要排除这个患者没有抗凝禁忌症 。 有些患者因为各种原因 , 平时就使用抗凝药物 , 这些患者一旦感染新冠后 , 他整体的预后要比一般的患者可能还会好 。 所以抗凝治疗用于轻、中度患者的临床预后还是有一定改善作用的 , 重度患者在使用低分子肝素也有一定的效果 , 但它的疗效就会打折扣了 。 对于一个已经发生ARDS或重症肺炎的患者 , 如果使用低分子肝素去治疗 , 就会发现患者的临床获益就不像轻、中度患者那么明显 。 发展到重症之后 , 左右整个疾病进展的不仅仅是患者血管里血栓的问题了 , 可能抗凝治疗之后 , 会出现血小板降低的问题 , 从而引发出血 。 这时使用低分子肝素 ,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氧和 , 但不能完全逆转整个疾病的病理生理 。
对于脓毒症的患者抗凝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太好 。 细菌感染的时候 , 血管的高凝状态有利于把感染局限在局部 , 而不会导致菌血症的发生 。 如果很积极的给予低分子肝素的治疗 , 可能会导致细菌的播散 。 但病毒不存在这个问题 , 病毒在早期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D-二聚体增高等 , 使用低分子肝素后不会造成病毒的扩散 。
高凝血症在早期对机体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 在一些动物实验中 , 复制细菌的动物模型、肺炎模型后再给予抗凝治疗 , 马上看到细菌就播散到血液中 , 导致死亡率的增加 。 对于细菌感染的患者 , 我们使用低分肝素的经验不像病毒感染那么多 , 如何给这种患者进行抗凝治疗 , 还需要去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
低分子肝素可以用于预防性使用 , 不一定有血栓时使用 , 只要D-二聚体高并且是病毒感染 , 就可以预防性的一天一次 , 或者根据患者的体重使用 , 而不是q12h治疗性的使用 。 像有深静脉血栓、DVT易发人群、长期卧床、骨科手术等都可以预防性使用 。 另外 , 抗血小板药物不能代替抗凝治疗 , 例如阿司匹林 , 它只是抗血小板 。 抗凝治疗一般使用低分子肝素、肝素、X因子抑制剂等 。 在使用之前还要确定患者有没有主动脉夹层、脑血管出血、眼底出血等禁忌症 。 所以轻中度的病毒感染还是主张用低分子肝素去进行治疗 。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 在此次新冠治疗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遵守一人一策一方的原则 , 早期介入预防重症 。 在此次上海的新冠治疗中如果患者不反对 , 基本上90%以上的患者都在用中药治疗 , 包括刚开始的轻症 , 以及后期出现的重症 。 如果患者出现一些肠道功能的障碍 , 也会使用中药来改善肠道功能 , 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 在新冠治疗中也会有中医团队入驻到新冠病房 , 根据病人的辩证使用中药 , 从改善症状方面来看 , 目前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
中药的抗病毒、减少病毒复制的能力目前循证证据等级还不是太强 , 但是在改善症状、改善肠道功能这些方面还是有一些依据的 , 在我国也做了一些研究 , 第九版诊疗方案也推荐了一些中药的治疗方案 , 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