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如何“消暑度夏”?( 二 )


由于夏至和立秋的日期几乎固定 , 所以中伏的天数取决于夏至与立秋之间有几个庚日:如果有4个庚日 , 那么第五个庚日便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 这样中伏有10天 , 三伏共30天;如果有5个庚日 , 那么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则为夏至后第六个庚日 , 中伏有20天 , 三伏共40天 。
三伏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如何“消暑度夏”?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三伏有30天或者40天两种情况 , 比如今年就是40天 , 但这并不能说明今年是否会比三十天的情况更热 。 其实根据三伏的划分 , 我们可以知道三十天也好 , 四十天也罢 , 只是因为干支纪法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对应方式造成的 , 与三伏天是否酷热、持续酷热的天数是否很长 , 没有必然联系 。 每年的盛夏会不会特别热 , 说到底是气象学上的问题 。
“三伏”自古就颇受重视 , 人们除了在伏天时进行祭祀 , 入伏当日会选择闭门不出 , 称之为“伏歇” 。 受封于朝廷的王公大臣 , 过伏天时还可以领取到“高温补贴”——冰块 。
早在周朝 , 人们就已通过冬季凿冰、存冰 , 夏季用冰的方式来降温 , 存放冰的冷窖被称为“凌阴” , 管理官吏称为“凌人” , 最基层的取冰者称为“徒” 。 先秦时期 , 就有冬季藏冰 , 第二年夏季赏赐大臣的做法 。
古时冰块主要用于冷藏果品和米酒 , 盛放冰的容器则叫“冰鉴” , 春秋战国时期的曾侯乙曾拥有一对铜质冰鉴 , 如今分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 可以说是最早的便携式小冰箱了 。 到了清代 , 制度愈发完善 , 还出现了“冰票”这一制式产物 。
盛夏季节 , 太阳炙烤着大地 , 古时候的人们除了扇子 , 没有什么消暑设备可以帮助度过盛夏 。 富裕的人家 , 家中会有冰窖来储存冰块 , 夏天的时候便可以拿出来降温解暑 。
古代的伏天跟其他节令一样 , 也传承着很多食俗 , 比如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 。
此外 , 古人对三伏贴伏膘格外重视 , 比如在汉代 , 朝廷就有赐肉之举 。 在古时候的三伏天 , 人们通常会吃面条 , 这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经开始了 。 史料中记载:三伏天要吃“汤饼” , 也就是今天的片面汤 。
到了唐朝的时候 , 人们不再吃“汤饼” , 而是吃“凉面” , 但是 , 需要加入蜜糖一起吃 。 这个令人无法理解的吃法 , 直到宋朝还在吃 。 一般情况下 , 皇上在三伏天赐给大臣们物品的时候 , 都会附带着送给他们一瓶蜜糖 。
此外 , 三伏天有吃三瓜的说法:三瓜即苦瓜、丝瓜和冬瓜 , 瓜类大多能清热化湿 , 可帮助排出毒素、健脾开胃 , 非常适合三伏天降温防暑 。
(中科院之声、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