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40℃+,医生提醒老年人尤其关注心脑血管疾病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气温40℃+,医生提醒老年人尤其关注心脑血管疾病
文章图片
40.2℃!今天 , 上海迎来今年第4个超40℃的高温天!在持续高温高湿的夹击下 , 除了面临中暑风险以外 , 对于本身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 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更要引起警惕 。
正常的人体体温相对恒定 , 保持着一个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 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 然而人体的体温调节也是有限的 , 当人体长时间的处于高温环境 , 会导致散热困难 , 人体体温也随之升高 , 增加了中暑的风险 。
嘉会医疗心内科费民忠医生表示:“持续的高温可促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 , 常常表现为心率加快 , 血压升高 , 呼吸频率增加 , 容易出汗 , 影响食欲 , 同时由于疫情管控的需要 , 一些公众场合要求市民佩戴口罩 , 额外增加体感上的不适 , 导致情绪上的波动 。 ”
气温40℃+,医生提醒老年人尤其关注心脑血管疾病】同时 , 高温天气也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比如血压不稳定、心梗、脑梗、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等) , 主要是由于高温环境下心脏做功增加 , 导致心肌耗氧 , 从而诱发心肌缺血;出汗增多 , 造成体液丢失过多 , 有效血容量减少 , 血液粘稠度增加 , 促进血管急性栓塞的风险;食欲下降、膳食不均衡会导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已经在服用一些利尿剂的患者中) 。
“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 尤其是老年患者 , 他们对温度的变化敏感性相对较低 , 维持正常体温的能力较差 。 ”针对这部分特殊人群 , 费民忠医生建议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做好防暑降温 , 从而保障心脑血管病人的安全:
1、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开启空调(温度设定于26-28度较为适宜 , 避免温度过低对血管的刺激)降低环境温度 , 打开电扇增加局部空间空气的流动 , 附近可以放置冰块;此外酒精擦拭皮肤可以短时间有效降低皮温 。 清晨室外温度相对较低 , 应及时开窗通风 , 增加新鲜空气的交换 。
2、适当增加水分的摄入 , 提倡清淡易消化的膳食、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补充钾盐 。 对于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可以在内分泌科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 , 选择低糖的食物;而心力衰竭的患者 , 体液管理要求较高 , 过度补充水分 , 有增加心脏负担导致水钠潴留的风险 。 家庭监测尿量和体重的前提下分次适量补液是比较有效和安全和简易的方法 。
3、避免为图一时之快饮用大量的冰镇饮品或宿食 , 容易刺激胃肠道 , 诱发急性胃肠炎导致呕吐腹泻 , 加重体液的丢失和电解质的紊乱 。
4、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 期间应加强血压、心率、尿量和血糖等方面的监测 , 及时向医生反馈上述指标的变化;严格规律使用药物 , 切勿自行停用;适当增加门诊随访和相关检查的频率 , 根据医生建议及时调整用药(比如利尿剂、降压药、降糖药物等) 。 目前嘉会心脏科通过相应的软件 , 可以实时获得患者自行上传的相关数据 , 通过对数据趋势的分析 , 及时主动干预 。
5、生命在于运动 , 但切忌“逞能”心理 , 不要热衷于挑战身体极限 , 进而采取不科学的运动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 避免高温室外运动 , 宜选择温度较低的时段进行室外运动 , 运动时携带功能饮料补充电解质和水分 。 运动并不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禁区 , 合理有效规律的锻炼可以反而提高这部分特殊人群的心肺功能继而协同药物疗效改善预后 。 前提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 运动前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必不可少 , 心脏康复专家和康复师可以根据心肺运动试验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同时费医生也建议患者在锻炼过程中佩戴具有监测心率等参数的电子设备 , 实时监测目标心率提高运动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