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跟老北京人一起贴秋膘吧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采访人员杨丽娟
今天(8月7日)9时6分 , 人们迎来立秋节气 。 夏尽秋来 , 金风渐至 , 传统意义上的秋天从此开始了 。 立秋 , 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 过去 , 老北京人讲究咬秋、贴秋膘、戴楸叶等 , 这些习俗流传到今天 , 人们最熟知的就是吃肉——贴秋膘 。
据说 , 在清代 , 立秋这天有“悬秤称人”的习俗 , 和立夏之日所称之数相比较 。 过去没有空调之类现代科技产品降暑 , 天热吃得少 , 消耗多 , 一个夏天过完上秤 , 人通常都得瘦几斤 。 到了立秋 , 胃口大开 , 就得吃点营养丰富的肉类补一补 , 什么炖肉、炖鸡、炖鸭、肉馅饺子、大饼卷酱肘子 , 都叫“贴秋膘” 。 而北京人最有特色的贴秋膘 , 还要数炙子烤肉 。
汪曾祺在《贴秋膘》一文中写道:“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义 , 即吃烤肉……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 。 ‘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 , 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柴 , 松木或果木 。 羊肉(也有烤牛肉的 , 少)切成薄片 , 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 , 加一点水 , 交给顾客 , 由顾客用长筷子平铺在炙子上烤……”
今日立秋,跟老北京人一起贴秋膘吧
文章图片
日本人把炙子烤肉称为“成吉思汗锅” 。 当时最正宗的吃法——“武吃” , 得站着吃 。 图为日本采访人员安保久武拍摄的正阳楼中庭吃烤羊肉的食客 。
今日立秋,跟老北京人一起贴秋膘吧
文章图片
腌渍过佐料的羊肉放在炙子上 , 烤得滋滋直冒烟 。
今日立秋,跟老北京人一起贴秋膘吧
文章图片
烧旺炉火 。
今日立秋,跟老北京人一起贴秋膘吧
文章图片
左手烧饼 , 右手羊肉是绝佳搭配 。
烤肉的炙子和所用劈柴都有讲究 。 炙子的铁条之间留小缝 , 下面的柴烟火气就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 , 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 , 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 , 增加烤炙的焦香 。
今日立秋,跟老北京人一起贴秋膘吧】汪曾祺所说的“由顾客用长筷子平铺在炙子上烤”的吃法 , 叫“武吃” 。 现在吃烤肉 , 多是“文吃” , 就是师傅把烤好的肉盛在盘子里 , 食客坐在椅子上慢慢品尝 。 过去最正宗的吃法——“武吃” , 可得站着吃:烤炉在中间 , 几条板凳摆开 , 食客半弓身 , 或站着 , 或一只脚踩在板凳上 , 手持一尺来长的特制长筷 , 边烤边大口吃肉 , 再来上几瓶“醉烧刀”白酒对嘴“吹” , 那架势真有点“彪悍豪霸之气” 。
今日立秋,跟老北京人一起贴秋膘吧
文章图片
上世纪30年代 , 食客在东安市场烤肉店大快朵颐 。
今日立秋,跟老北京人一起贴秋膘吧
文章图片
烤肉宛的师傅正在调制佐料 。
今日立秋,跟老北京人一起贴秋膘吧
文章图片
今日立秋,跟老北京人一起贴秋膘吧
文章图片
今日立秋,跟老北京人一起贴秋膘吧
文章图片
吃炙子烤肉 , 老北京人必去“南宛北季” 。 “南宛”指临近宣武门的烤肉宛 , 主要烤牛肉 , “北季”则指位于北城什刹海的烤肉季 , 以烤羊肉闻名 。
烤肉宛字号极老 , 它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 , 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 创始人是一位宛姓回民 。 烤肉宛的烤牛肉以鲜嫩“赛豆腐”著称 , 牛肉之嫩 , 还曾得到齐白石的肯定 。
据传 , 上世纪四十年代 , 一位叫唐友诗的采访人员请齐白石老人去品尝烤肉宛的烤肉 , 齐老笑着说:“我的牙齿 , 哪里嚼得动?”唐说:“正是因为让你嚼得动 , 所以才请你去吃烤肉 。 ”随后他又补了一句:“那肉嫩得跟豆腐似的 。 ”齐老这天心情很好 , 食兴正浓 , 便拿起手杖同他一块去了 。 果然 , 烤肉宛的独特风味 , 让白石老人连连称赞 。 烤肉的宛师傅见齐老兴致正浓 , 便趁机说:“我们这个字号 , 连块牌匾还没有哪!”齐老领会其意便随口答应给题匾 。 饭罢 , 宣纸拿来 , 齐老提笔作书 , 只见他只写了一个钟鼎“烤”字 。 写完之后 , 突然停笔 , 稍加思索 , 又在下面缀了一行小字:“钟鼎本无此烤字 , 此是齐璜(白石老人名)杜撰 。 ”写毕掷笔大笑 , 兴冲冲地走了 。 这个“烤”字后经装裱挂在烤肉宛店堂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