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 昔日盐碱地变成如今“米粮川” 稻蟹共养促农增收

本文转自:光明网
央视网消息:位于吉林省中西部的松原市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 近年来 , 当地依托完善的水利条件和田间管理措施 , 发展稻蟹综合种养 。 眼下 , 正值水稻成熟的关键时期 , 田中的河蟹也正脱壳成长 。 今年那里的水稻长势如何?稻蟹共生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总台采访人员张傲然此刻正在松原市的一处农田现场 , 请他来介绍一下现场了解到的情况 。
总台采访人员张傲然: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的一处千亩稻田 。 从这里一眼望去 , 可以看到一株株稻穗随风摇曳 , 还能够感受到阵阵的稻香扑面而来 。 今年这里的水稻长势怎么样?我带大家看一看 。 水稻长得好不好主要是看出穗的数量 , 像这样的一撮水稻 , 在最初插秧的时候只有三四根秧苗 , 您看经过分蘖出穗 , 现在已经差不多有20穗 , 是最初秧苗的五倍左右 。 当地的农民朋友告诉我 , 按照目前的长势 , 这片稻田今年还会丰收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昔日盐碱地变成如今“米粮川” 稻蟹共养促农增收
文章图片
眼下 , 正是水稻的灌浆期 , 这是水稻成熟的关键时期 , 需要充足的光照 。 但是在稻田中可以看到有些地方的杂草已经远远高出水稻 , 遮挡住了光线 。 因为这里采用的绿色种植方式 , 全年不喷洒除草剂 , 这就需要当地的农民进行人工除草作业 。 近年来 , 杂草量正逐年减少 , 这是因为除了人工除草 , 还有一群小家伙也在帮忙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昔日盐碱地变成如今“米粮川” 稻蟹共养促农增收
文章图片
在水田中我们能看见大小与纽扣相近的小螃蟹 , 人们也叫它扣蟹 , 这就是当地的稻蟹综合种养模式 。 每年六月份 , 将蟹苗放入稻田中 , 一年之后长成这样的扣蟹 , 再过一年会长成河蟹 ,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闸蟹 。 这种种养模式有什么好处 , 这么看可能不直观 , 我们为大家还原一下稻蟹共生的现场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昔日盐碱地变成如今“米粮川” 稻蟹共养促农增收
文章图片
在希望的田野上 | 昔日盐碱地变成如今“米粮川” 稻蟹共养促农增收】您看在这个小环境当中 , 能看到小的扣蟹和大的河蟹 , 一年时间体积有非常明显的变化 。 水稻可以为河蟹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 隐蔽的空间可以帮助它们躲避敌害生物 。 同时 , 这些河蟹以水中的动植物为食 , 可以帮助清除田中的杂草和害虫 , 这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杂草逐年变少的原因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昔日盐碱地变成如今“米粮川” 稻蟹共养促农增收
文章图片
您看这些小家伙在田中跑来跑去 , 正好可以为水稻松土 , 同时它们的排泄物还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 可以说水稻与河蟹就是一对完美的“黄金搭档” 。 这些河蟹是水稻的“天然监测官” , 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危害河蟹健康 , 这也就意味着稻蟹综合种养的模式全程不施化肥 , 不洒农药 , 这也保证了大米的绿色品质 。 除了收获大米 , 像这样的一亩水田中能产出50斤左右的河蟹 , 稻蟹双收可以让每亩增收1000元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昔日盐碱地变成如今“米粮川” 稻蟹共养促农增收
文章图片
绿色种植方式带给这里的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这么简单 。 您看我手中的这张照片 , 就是五年前在这块土地上拍摄的 , 从照片中能够看到这片土地当年是白花花的一片 ,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盐碱地 , 一直以来被视为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 五年过去了 , 可以看到我所站的这块没有种植水稻的田埂 , 土壤依然呈白色 , 完全是板结的状态 , 而我旁边种植水稻的土壤无论是从颜色还是形态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 我们来测量一下土壤的PH值 , 基本接近正常土壤的盐碱度 。 其中一个原因是这里种植的是耐盐碱水稻品种 , 本身就具有改良碱性土壤的作用 。 另一个原因还是这群小螃蟹 , 它们从幼苗到成蟹要经过6—8次的脱壳 , 脱下的壳与每年秋收后的秸秆是天然的有机肥料 , 留在田中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 从而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