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洞” 热的意外危险:警惕一种神秘的肺真菌病( 三 )


世界公认的探洞起源于我国明朝的徐霞客 。 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探洞则起源于英国 ,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还成立了专门机构对这一运动进行考察 。 欧洲有上万个大大小小的探洞俱乐部 。
有人认为 , 探洞是一项风险较高的运动 , 与登山、漂流、深海潜水和洞穴潜水一起被称为最具危险性和挑战性的五大运动 。 不过 , 贵州省洞穴协会理事长李坡告诉《知识分子》 , 在接受了专业的训练后 , 探洞的危险性没有那么高 。
他解释说 , 探洞所需的装备主要包括探洞服、探洞头盔与头灯等 , 其中头灯最为重要 , 一般探洞时需要携带两套 。 探洞运动所需依赖的一项核心技能为SingleRopeTechnique(SRT) , 意思是单绳技术 , 普遍用于户外运动 , 属于登山攀岩技术的一种 。 借助一根绳索 , 探洞者能够实现在单绳自如上下 。
“探洞” 热的意外危险:警惕一种神秘的肺真菌病
文章图片
图4探洞需要一定的装备|图源[13]
数据显示 , 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 , 具有面积大、地貌多样、典型、生物生态丰富等特点 。 而在我国的喀斯特分布图中 , 超过一半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在南方 。 贵州的洞穴资源非常丰富 , 亚洲第二长洞、中国第一长洞双河溶洞就在该省 。 再如广西的桂林 , 也有大量的岩溶洞穴 , 几乎是有峰必有洞 , 甚至一峰多洞 。 据不完全统计 , 桂林的岩溶洞穴多达3000个 。
李坡介绍说 , 伴随改革开放 , 国内民间的洞穴探险运动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 , 目前 , 全国洞穴探险发展比较好的省份就是贵州与广西 。 他所在的贵州省洞穴协会是全国唯一一个在民政局注册的省级洞穴协会 。
李坡强调 , 要想进行洞穴探险 , 需事先接受专业训练 , 包括学习洞穴知识、SRT技术 , 做好计划及救援方案 , 准备好探险设备、由专人带队等 。 他解释说 , 除了摔伤、被石头砸到等常见风险 , 探洞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是疲劳综合征 。 在洞穴环境下 , 如果身体状况不是很好 , 很容易出现脱水、低血糖或低体温等症状 。
在李坡看来 , 探洞者遭遇小红书用户得的这种肺病的几率其实比较低 , 此类事情一般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洞穴 。 他此前也听说过发生在国外的一起类似病例 。 李坡分析说 , 虽然不清楚探洞者感染肺病的具体原因 , 但业内推测认为 , 洞穴内的温度一般是当地的年均气温 , 而在热带地区 , 洞穴内的温度也相对偏高 , 这样的环境可能会有利于蝙蝠粪便里一些病原体的繁殖 , 并引发感染 。
近几年 , 由于疫情的影响 , 户外运动在国内兴起 , 探洞也随之从一项小众运动走向更多人 。 有媒体报道 , 在成都已经出现了一些商业性的探洞俱乐部 , 一天的探险花费800元左右 。 在杭州 , “废弃矿洞成网红避暑探险地”的词条登上热搜榜 。 但将探洞作为休闲娱乐活动急速推广的同时 , 是否有足够的培训和安全保障措施?
对此 , 李坡表示 , 目前 , 关于探洞的商业化运作 , 还不明确该属于哪个部门管理 。 如果普通人不接受专业训练就开始探洞 , 可能会存在较大隐患 。 他还提到 ,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的带动下 , 一些禁止进入的洞穴也成了爱好者们的打卡地 , 这是不应该提倡的 。
但遗憾的是 , 相当多的人都没有意识到户外探险导致的风险 。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19年发表的一项调查显示 , 有近三成(28.7%)的徒步旅行者表示更喜欢“冒险”的路线 , 哪怕它意味着更远更困难的路程以及迷路的风险[12] 。
注释:(上下滑动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