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师的独白:我们不是“服务员”( 四 )


比如你有一个朋友 , 骨折后躺在床上 。 他买了一个非常贵的商业险 , 可以报销除医疗之外的营养费、误工费等间歇性费用 。 但现在 , 通过康复治疗的手段 , 可以让你朋友在做完手术的第二天 , 就能下地做一些功能性的调整 , 那么保险公司就能根据功能性的实现 , 来降低赔付费用 , 以此提升自己的净利润 。
这在1980年的美国就已经实现 , 那么未来中国也不可能丢掉康复保险这块土壤 。 只是目前条件还未成熟 , 需要我们去做一些准备 。 在金融市场上 , 我看好这个领域 。
“为了兴趣当了康复师 , 工资太低我又离开了”
叶安知名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工程师 , 曾就职于北京某公立三甲医院康复科
学康复纯粹是因为自己的兴趣 , 我觉得把身体上的疼痛治好的这个过程 , 非常让我着迷 。
我本科是在一所不错的985高校读生物工程专业 , 毕业后自然而然进入一家知名医疗器械公司做生物工程师 。
当时的工作可以理解为修机器 。 可我发现 , 修理机器是有尽头的 , 你把机器搞得很明白 , 没有什么可修了 , 但人体不一样 。 它的神秘与精密让我惊叹 。
我觉得研究人体很奇妙 。 身体相当于一个黑箱 , 虽然表现出疼痛 , 但输入指令很复杂 , 里面的相互反应与机制非常复杂 , 你是很难去摸清楚的 。 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知识水平 , 去探索到一部分 , 整合起来寻找患者的根本病因 , 整个过程是很吸引我的 。
工作三年后 , 我有些迷茫 。 为了追随自己的兴趣 , 便辞职考研 , 到国内顶级的运动康复专业读研究生 。
可入学后 , 我发现课堂上学的和自己之前想的不一样 , 中国的康复医学更偏向于神经病损的康复 , 知识与资源的支持也较为一般 。 研究生期间 , 我争取到去欧洲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 , 在国外的学习中 , 自己对康复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
研究生毕业后 , 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康复治疗师 , 进入北京一家不错的公立三甲医院 。 重新回归到职场 , 一切需要从头做起 。 尤其在医院这样等级比较严格的环境里 , 刚入职需要先做基础性的工作 。
工作了大半年 , 大部分都是在科室里帮忙安排设备 。 工作内容就是去做开机和关机的动作 , 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 也没有接触到很多临床病人 , 自己原本对行业的一腔热血也无从体现 。
康复治疗师的工资并不高 , 尤其刚进入医院的前六个月 , 只有基本收入 , 没有任何奖金 。
即便在三甲医院 , 基础工资也特别低 。 一个月到手也就2000元到4000元左右 , 转正后才能达到8000元 。 而我六年前本科刚毕业时的工资是它的两倍不止 。 没想到读完研究生后 , 收入还“倒退”不少 。
工资倒是其次 , 更重要的是 , 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或人生规划 , 原本我是很想在医院进阶或者说去尽快成长的 , 但当时所在环境的桎梏 , 让我觉得自己的所学无法实际应用于工作中 。 加上收入较之前低了很多 , 于是又回到了医疗器械公司上班 。
2022版《大典》公布后 , 有很多人表示 , 康复治疗师的地位被贬低 。 我并不这么觉得 , 活儿还是原来的活儿 , 工资还是那样的工资 。 需要做康复的患者本来就不是主流群体 , 所以并不会对康复治疗师群体造成太大的影响 。
相反 , 如果康复治疗从医疗行业转变为服务行业 , 虽然整体的收入门槛可能会降低 , 但相应的资本化运作会变得更多 , 反倒给了康复从业者更多的机会 。 比如像我 , 可能就不需要读完三年研究生才能进入这个行业 , 只要针对细分的感兴趣的内容去参与培训与考试 , 就能成为相关从业者 , 岂不是一件更好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