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师的独白:我们不是“服务员”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作者:张婉莹
面对可能会被定义成“服务人员” , 康复治疗师李媛(化名)对自己的职业身份产生了巨大怀疑 。
“每次听到患者再叫我‘医生’时 , 都会感觉到心如刀割 。 ”这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女生哭着对前辈徐继来说 , “我是一名服务人员 , 她管我叫医生 , 这个事情不对 , 我不去纠正这个事的话 , 就相当于在欺骗患者 。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 我对患者整体治疗过程的把控感和价值感降低很多 。 ”
这种心理落差与职业分类有关 。 今年7月 , 我国人社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公示稿)(下称“2022年版《大典》”) , 其中 , 康复从业者从2015年版《大典》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调整为健康、体育和休闲服务人员 。 在二级分类上 , 康复治疗师和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被划为康复矫正服务人员 , 呼吸治疗师被划为医疗辅助服务人员 。
康复界对此一片哗然 。 支持者认为 , 这能降低从业者门槛 ,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的今天 , 可以扩大服务覆盖面 , 让更多人受益;反对者则表示 , 这会加深社会对康复治疗师的误解 。
康复治疗师的独白:我们不是“服务员”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徐继来硕士毕业于北体大康复医学专业 , 目前正在日本顺天堂大学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 出国前 , 他曾任国家拳击队队医、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康复治疗师等 。 他告诉时代财经 , 康复治疗师的工作内容以患者为主体 , 在进行治疗操作时 , 绝大多数需要具备较深的学科基础 , “贡献并不低于医生” 。
“如果你不具备这些知识积累和素养 , 看似操作可以照猫画虎 , 但当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时 , 你就不能运用相关知识体系进行综合预判 , 去决定下一步的治疗和操作 。 ”徐继来对时代财经说 , “半路出家或临时培训上岗的人 , 是不具备这样的风险把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的 , 与科班出身的康复治疗师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 ”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人群不断增加、居民康复意识增强 , 康复医疗需求不断扩大 , 但目前国内康复医疗人才仍存在巨大缺口 。 根据《柳叶刀》研究统计 , 中国是全球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 , 2019年康复需求总人数达到4.6亿人 。 但根据《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 2019年我国康复执业(助理)医师5万人 , 而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则显示 , 2019年我国康复治疗师6万人 。
2022年版《大典》发布之后 , 时代财经采访了3位相关从业者 , 聊了聊他们的职业故事 , 以及此次职业分类风波带来的冲击和思考 。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
"康复治疗师的贡献与医生同样重要,有学生哭着说‘被骗了’"
徐继来日本顺天堂大学康复医学与肿瘤内科学在读博士生 , 康复治疗师、执业医师 , 曾任中国拳击队队医
我是去年到日本读博的 , 出国前曾有过在北京、沈阳知名三甲医院实习和工作的经历 。 做康复师太艰难了 , 这个艰难主要体现在薪资待遇、社会地位 , 以及患者的区别对待上 , 我们的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正比 。
外界对康复师的误解和偏见 , 是有历史原因的 。 在二三十年前 , 康复治疗的相关专业都是以中专生和大专生为主 , 学历比较低 。 在长年累月的接触当中 , 患者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 , 就是相比高学历的医生群体 , 康复护理群体的整体素质不是那么高 , 没什么文化 , 技术也是无关紧要的 。 但实际上 , 康复治疗师的贡献与医生同样重要 , 在临床工作中 , 医药技护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