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首例!普陀这家医院实力守护“心”健康

本文转自:新闻晨报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 , 也是二十一世纪心血管疾病领域急需攻克的“堡垒” 。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 植入心脏起搏器成为心力衰竭主要的治疗手段 。 心脏起搏器从最初通过电刺激使心脏跳动提高心室率 , 发展到能够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 , 再到兼具ICD和CRT功能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 。 而对于心衰患者而言 , 磁共振检查(MRI)是日常诊疗的必要手段 。 但长期以来 , 磁共振检查是传统CRTD植入术后的绝对禁区 。
8月2日 , 普陀区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宗军教授团队成功实施全区首例3T核磁兼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律转复除颤器(3TMRICRT-D)植入手术 。 普陀区中心医院也成为全市第二家完成该手术的医院 。
全区首例!普陀这家医院实力守护“心”健康
文章图片
3TMRICRT-D植入手术(受访单位供图)
3T核磁兼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律转复除颤器(3TMRICRT-D)可实现“治心衰、防猝死、抗核磁”三重功能 , 不仅解决了患者的心衰及心脏性猝死问题 , 而且患者在植入该款起搏器后 , 可以安全接受核磁共振检查 。 手术的成功实施 , 标志着普陀区中心医院心内科心衰器械疗法开启了全面3T时代 。
CRT-D植入术目前是起搏领域最复杂的术式之一 , 其难点在于左室电极的植入 , 需要选择最延迟部位靶静脉植入左室电极 , 但是靶静脉寻找面临诸多难题 。 “有的患者靶静脉可能缺失 , 或者迂曲纤细等原因导致左室电极无法通过甚至无法固定 , 给手术操作带来未知的挑战 。 ”刘宗军表示 , 左室电极植入还要考虑避免膈神经刺激、选择最小起搏阈值 , 以达到最优的左室起搏位点 。
全区首例!普陀这家医院实力守护“心”健康
文章图片
普陀区中心医院心内科团队(资料图片)
全区首例!普陀这家医院实力守护“心”健康】此次手术的成功 , 得益于普陀区中心医院心内科数十年来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上的潜心钻研和突破创新 。 普陀区中心医院心内科创立于1987年 , 曾连续两届获评上海市医学领先特色专科 , 2005年至今连续5届获评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 。 现为上海市心脏介入质量控制中心成员 , 上海市创新团队 , 普陀区工匠创新工作室 , 是中国胸痛中心、中国房颤中心、中国心衰中心、中国心脏康复中心、中国高血压达标中心认证单位 。 心内科下辖四个病区(含CCU)、心内科门诊、心内科心超室、导管室、心功能室、胸痛中心诊室、心脏康复中心治疗室、心研所等 , 年门诊量近15万人次 , 收治入院患者近8000人次 。
近年来 , 普陀区中心医院不断做强心内科 , 多项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 从弱到强的发展 , 引领区域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诊疗发展 。 曾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2项 , 上海市中医药科技奖2项 ,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技奖1项 ,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 , 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2项;主持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6项市局级科研项目 , 发表论文200余篇 , 其中SCI收录24篇 。
在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RDN)领域 , 普陀区中心医院有着十多年的研究经营和丰富的研究成果 。 2011年起 , 医院在国内首先主持开展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治疗高血压 , 心衰等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 , 累计完成大动物实验300多例 , 临床病例200余例 , 包括难治性高血压 , 重度心力衰竭 , 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 , 成为上海地区累计完成病例数最多医院 。 自主研发的消融导管、射频消融仪等相关设备获得相关发明专利 , 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 并将成果转化 , 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