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医赶赴方舱,老师勉励:我进非典病房时,正是你这年纪

8月16日 , 中医师吴欢正在一处方舱工地上忙碌 , 这里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 , 准备开舱收治新冠感染者 。 这是吴欢第一次带队到外地抗疫 , 以前在上海工作时的经验 , 早已在他的心中内化为一套套预案:老人怎么诊治;游客怎么安抚;新冠、登革热、猴痘如何甄别……
吴欢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以下简称“曙光医院”)传统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导 , 过去两年 , 他曾“四进”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公卫中心”)抗疫 , 今春 , 也曾在上海疫情期间两度带队进驻定点医院 。
2020年 , 他初进上海公卫中心前曾向老师余小萍请教 , 余小萍交代他:“你一定要进病房!”余小萍是上海市名中医、曙光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 从医已有40年 。 在她看来 , 医生就是战士 , 只有进病房才算上战场 。
2003年“非典”期间 , 余小萍曾临危受命 , 成为第一批进入上海市传染病医院(上海公卫中心前身)的两位中医之一 , 那时 , 她带着中医大家颜德馨、黄吉赓等“老先生”的嘱托上了战场 。 如今 , 到了吴欢一代勇挑重担的时刻 。
有一种传承 , 叫做担当 。
从上海一线转战国境之南
“中医不能隔着病房在外面看片子、看化验报告 , 一定要面对病人 , 望闻问切 。 ”这是余小萍对吴欢的叮嘱 。 吴欢数次进入上海公卫中心救治新冠患者的经历 , 也让他深感“蹲病房”的重要性 。
“中医强调看到人 , 要看舌象、脉象 , 要仔细地观察 , 这样哪怕是我们上午开的方子 , 下午病人有什么新情况 , 还可以临时加药或换药 。 ”在吴欢的经验里 , 这种跟踪观察不可或缺 , “这也符合了新冠的特点 , 就是轻型向普通型、重型的转化相当快 , 必须天天关心病人 , 随时观察体温、饮食、大小便 。 ”
青年中医赶赴方舱,老师勉励:我进非典病房时,正是你这年纪
文章图片
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 吴欢正在指导患者填写表格 。 “上海中医药大学”微信公号图
在上海公卫中心工作时 , 有同事调侃他“唠叨”——吴欢天天都和患者们聊个不停 , 不厌其烦地回答患者们问了一遍又一遍的相同的问题 。
青年中医赶赴方舱,老师勉励:我进非典病房时,正是你这年纪】慢慢地 , 虽然医生们查房时都穿着厚厚的隔离服 , 分辨不出谁是谁 , 但患者能认出吴欢的声音:“你就是吴医生吧?”吴欢高兴地回应:“是啊 , 有什么不明白的 , 都可以问我 。 ”
在吴欢看来 , “聊天”也是诊疗的关键 。 “交流的多少 , 就决定了你对患者信息采集的多少 。 我们不可能天天做CT , 比方说我们跟一个患者交流 , 他说胸口有点闷 , 有点气喘 , 那是坐着喘、还是走路的时候喘?这就代表了病情的变化 。 如果不多问 , 就达不到这个效果 。 ”
余小萍这样评价自己的爱徒吴欢:“他的心思细腻 , 往返市公卫中心的路上 , 总是思考问题并与我探讨 。 ”
初进上海公卫中心时 , 吴欢也遇到过疑难病例:为什么用了药 , 病人还是大便不通、发热不退?吴欢总是及时发微信向余小萍请教 , 余小萍指导的分析思路、用药鉴别方法 , 总能让他找到破题的方向 。
从2020年初至今 , 吴欢已四度进入上海公卫中心抗疫 , 还曾在“大上海保卫战”期间两度带队进驻定点医院 , 历经了国内本土疫情、国外输入病例、德尔塔变异株流行、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等不同阶段 , 曾获得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 他从中医“三因制宜”的思想出发 , 把“汗吐下”三法都运用到了新冠患者的救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