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技术”让马铃薯提质又增产

“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技术”让马铃薯提质又增产】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颉满斌通讯员吴维娜
初秋时节 ,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村的千亩马铃薯连片成带 , 郁郁葱葱 , 田间地头一垄垄长势良好的马铃薯孕育着秋收的“薯光” 。
去年 , 这里还是耕作条件差、土地收益低的撂荒地 , 而今 , 已然旱塬变良田 , 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
“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技术”让马铃薯提质又增产
文章图片
鲁家沟镇位于安定区以北35公里处 , 古有定西“旱码头”之称 , 平均海拔1800米 , 是全区海拔最低、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少的典型干旱山区 。
“十年九旱、水贵如油” , 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深知水的珍贵 , 一直怀揣着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 实现马铃薯增产增收的夙愿 。
安定区旱地面积占比达到95% , 作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 如何确保在旱情条件下马铃薯产量不减产?
“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就是安定逆境增产的科技密码 , 把洮河水引到浅山区土地 , 通过滴灌将配施后的水和肥 , 一同输送山坡田间 , 解决旱作山区‘靠天吃饭抗旱难’的困境 。 ”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安磊表示 , 眼下甘肃多地在伏暑抗旱 , 安定更是遭遇了初夏旱和伏旱连旱 , 持续高温少雨影响了马铃薯、玉米等秋粮作物生长发育 , 但“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付诸应用 , 让这里的马铃薯产业实现了稳产、高产不减产 。
安定区实施引水上山工程 , 在鲁家沟镇将台村半山坡建起了马铃薯智能水肥一体化示范区 , 创新将引洮二支渠水提升到280米高处的2000方蓄水池 , 通过管道自流形成“田间自来水” , 应用“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水肥管理+终端智能控制”智慧农业模式 , 实现精准滴灌 , 与常规技术种植马铃薯相比平均亩增产量达2735公斤 , 节肥30%、节水40%、省工50% , 达到了“节水节肥又增产”的良好效果 。
“通过手机App或电脑控制终端就能方便快捷地进行自动水肥一体化管理 , 节水节肥又省工 , 随时随地都能掌握地里的情况 。 ”合作社负责人赵权武介绍 , 对水肥定时定量控制 , 提高水肥利用率 , 实现节水节肥、节本增效 , 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环境 , 还能够提升作物品质 , 实现了马铃薯的自动化、集约化、高效化管理 , 达到提质增效、绿色生产的目的 。
“该技术的推广 , 实现了两个突破 。 一是首次在浅山区将引洮工程二支渠水源提升280米至高位水池进行自压滴灌;二是首次将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到旱作区马铃薯生产中 。 ”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张奎介绍 , 此技术的应用成功解决了撂荒地不撂荒、高标准农田就要高质量的问题 , 破解了旱作区产量低下、水平不高问题 , 蹚出了一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
据了解 , “引水上山水肥一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推动安定区在现有13.2万亩山地的基础上 , 实现15万亩至20万亩灌溉面积扩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