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女子 41 度高温天玩漂流出现失温,比中暑还可怕

本文转自:北青网
夏日消暑 , 很多人都会在出游时选择一些水上活动 , 比如漂流 。 在体验漂流的过程中 , 河水打湿衣服 , 会感到非常凉爽 , 但与此同时 , 也要小心失温症 。
据头条新闻报道 , 近日就有游客在景区进行漂流时出现急性失温 。 为什么在夏季也会失温?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
热搜!女子 41 度高温天玩漂流出现失温,比中暑还可怕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失温症有多危险?
众所周知 , 人体具有体温调节系统 , 在一定外界调节下 , 能够将人体的核心温度维持在一个适合于生存的较窄的范围内 。
失温症 , 简而言之就是人体的体温调节失衡 , 产热低于散热 , 导致人体热量逐渐丧失 , 无法维持正常体温的现象 。
一般而言 , 失温症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即轻度失温、中度失温 , 和重度失温 。
在第一阶段 , 人体的热量开始流失 , 体温开始下降 , 直至核心温度低至32℃-35℃左右 。 此时 , 身体的第一反应就是减少散热 , 加快产热 。
因此 , 为了加速产热 , 肌肉会不停收缩 , 出现“寒颤”的症状 。
为了减少散热 , 外周的血管也开始收缩 , 血液主要集中流入核心部分 , 皮肤逐渐变得苍白 。 与此同时 , 气血交换率也下降 , 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 为了调动身体各器官排除多余的二氧化碳 , 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 呼吸和心率相应加快 。 但是 , 大脑在维持一段时间兴奋后 , 发现无法使体温回升 , 故开始节能减排 , 呼吸和心跳逐渐减慢 , 肌肉逐渐僵硬 , 患者行动变得迟缓 。
在第二阶段 , 随着热量继续流失 , 核心温度低至28-32℃左右 。 患者口齿不清、反应迟钝 , 出现恍惚的状态 。
此时 , 温度感受器已经麻木 , 无法将温度信号传输给大脑 。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错误指挥 , 外周血管开放 , “节能减排”中好不容易储存于核心的能量被分散到皮肤等血管 , 短时间内让人有“彷佛置身炎热环境”的错误感觉 , 而实际上带来的是更多热量丧失及核心温度迅速下降的结果 。
在第三阶段 , 人体温度严重降低 , 核心温度下降至28℃以下 。
此时 , 失温情况已经非常危急 。 患者没有意识 , 呼吸和心率都变得很慢 , 血压降低 , 肌肉变得僵硬 , 心脏出现纤颤 , 随时面临心脏停跳的危险 。
因此 , 失温症的危险不容小觑 。
有研究报道 , 仅在2000-2019年间 , 不适宜的室外气温与每年超过500万例额外死亡相关 , 占到全球总死因的9.43% , 其中低温所致的死亡占8.52% , 因此有人也将失温症称为“静悄悄的死神” 。
为何夏季也会失温?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热原体 , 随时随地和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 , 其中温度、湿度和风力影响是导致失温的最常见因素 。
即便在夏季 , 也会有早晚温差 , 由于漂流时河水浸湿衣物 , 再受到风吹后 , 水分蒸发会让热量迅速流失 , 造成失温现象 , 更不用说遇到了恶劣极端天气 。
失温者为啥会把自己脱光?
回答这个问题 , 还要归因于失温的第二阶段 。
随着热量的流失 , 人体的温度系统“瘫痪” , 无法将准确的温度信息传输给大脑 。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得不到正确的“温度反馈” , 因而对外界环境误判 , 下达错误命令 , 让外周血管开放 。 这样 , 用于核心保温的血液就流向外周 , 让人在短时间内有了发热的错觉 。
而脱光了自己的衣服以“解热” , 更加加速了热量的丧失 , 导致核心温度快速下降 , 更加快了失温死亡逼迫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