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时下的慢性咳嗽,很多止咳药没效果,一个经方轻松搞定

“秋老虎”时下的慢性咳嗽,很多止咳药没效果,一个经方轻松搞定

文章图片

“秋老虎”时下的慢性咳嗽,很多止咳药没效果,一个经方轻松搞定

暑秋交替时节 , 虽然昼夜温差大 , 但“秋老虎”的威力依然笼罩在“头顶的天空下” , 而这个时节依然少不了空调的冷风来散热 。 冷热交替最是让人难受 , 稍有不慎就容易感冒生病 。 所以 , 在“秋老虎”来临的时节 , 做好自身的健康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 在秋季 , 高发的疾病谱中 , 咳嗽这种病症往往当仁不让地排在前三甲 。 不过对于秋季的咳嗽 , 热咳和燥咳是最为普遍的 , 因此很多人在秋季一旦出现咳嗽 , 首先想到的就是热和燥 , 往往忽略了寒邪所致的咳嗽 。
也许有人会说 , “秋老虎”笼罩下的秋天 , 哪有什么寒邪?可能很多人忽略了“寒从空调来”的这一特征 。 虽然“秋老虎”制下的秋天 , 天气依然还很热 , 尽管昼夜温差大 , 但寒气袭人的概率远远低于热邪和燥邪 。 然而 , 世事无绝对 , 炎热酷暑的夏季都存在寒咳 , 金桂飘香的秋季照样存在寒咳 。 有一朋友向我诉苦 , 说是在初秋时节因为吹空调 , 导致寒气入体 , 一直隐隐咳嗽 , 迁延月余都没好 , 而这期间 , 按照寒咳、热咳的辨证 , 前后服用了肺力咳合剂、复方百部止咳颗粒、麻杏止咳片 , 以及止嗽散胶囊、小青龙颗粒、川贝枇杷膏等多种中成药 , 同时还服用了西药阿斯美、氨溴索 , 不仅咳嗽始终没有停止 , 而且还偶有气喘的现象 。

当时为其把脉 , 发现脉象既没有代表寒证的浮紧脉 , 也没有代表热证的浮数脉 , 反而是脉位居中、不快不慢、略偏沉象 , 舌象也是淡红舌、薄白苔 , 乍一看 , 这脉象和舌象似乎没毛病啊?咋就一直咳嗽呢?其实 , 这里的重点在于脉象偏沉 。 秋季脉象本浮 , 而此时脉象偏沉 , 沉脉为冬季时令脉 , 这种情况就是脉象的节奏提前到了冬季 , 属于体内寒邪盘踞时间较长所致 。 除了这些主诉和主证之外 , 顺便问了一下有没有其他的一些异常?一经回忆 , 还真有 。 有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 , 那就是每次打开冰箱取菜 , 就会感觉冰箱里的寒气让身体不舒服 。 《易经》素有“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理念 , 而这种情况 , 足可以表明这是寒气所致的咳嗽 。 一定要按照寒咳来进行调理 。 听我这么说 , 朋友不解地问 , 既然是寒咳 , 为什么喝了止咳宁嗽胶囊以及小青龙颗粒都没有效果呢?按理说 , 止嗽散和小青龙汤对于寒咳效果是挺好的 , 但是如果用了没有效果 , 那可能还是药物没有直达病所 。 既然可以肯定是寒咳 , 且用了止嗽散胶囊和小青龙颗粒没有效果 , 那就得改变方剂 。 而我当时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第一个方子就是医圣张仲景的射干麻黄汤 。 射干麻黄汤 , 按照张仲景的原方剂量为 , “射干十三枚 , 麻黄四两 , 生姜四两 , 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 , 五味子半升 , 大枣七枚 , 半夏八枚” 。 根据实际情况 , 对原方进行了调整 , 拟方为:麻黄12g(先煎半小时) , 杏仁12克(先煎半小时) , 半夏12克(先煎半小时) , 百部15克 , 紫菀10克 , 款冬花10克 , 陈皮10克 , 茯苓10克 , 甘草6克 , 瓜蒌子10克(打碎) , 桔梗12克 , 射干10克 。 3剂代煎 , 每日三次 , 温服 。

服药之前的咳嗽虽然是隐隐咳嗽 , 但是咳嗽很频繁 , 喝了第一次药之后 , 咳嗽的频率下降了 , 第二天咳嗽的症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 第三天就基本痊愈了 , 剩余的中药就无需再喝了 。 这个方剂在射干麻黄汤的基础上去掉了生姜、大枣 , 以及细辛、五味子 , 而是加入了止咳的杏仁、百部 , 化痰的陈皮、瓜蒌子 , 利水的茯苓 , 利咽的桔梗 , 调和诸药的甘草 。 其实这个调整后的方剂中 , 蕴含着好几个名方的缩影 , 麻黄、杏仁、甘草既是麻黄汤的缩影 , 也是麻杏石甘汤的缩影 ,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就是二陈汤的缩影 , 桔梗、紫菀、百部、甘草、陈皮便有止嗽散的缩影 , 麻黄、杏仁、紫菀、冬花、半夏、甘草便有冷哮丸的缩影 , 百部、甘草、紫菀、麻黄、杏仁便有百部散的缩影 , 紫菀、冬花、桔梗、杏仁、甘草便有定嗽散的缩影 , 半夏、紫菀、甘草、麻黄、杏仁、款冬花、射干便有补肺溢汤的缩影 , 桔梗、甘草有桔梗汤的影子……总体来说 , 全方用射干、麻黄作为君药 , 主要起到化痰开结、宣肺定喘的作用;紫菀、冬花、杏仁、百部为臣药 , 主要起到宣降肺气、止咳平喘的作用;半夏、陈皮、茯苓、瓜蒌子为佐药 , 主要起到行气利水、化痰止咳的作用;以桔梗、甘草为使药 , 主要起到利咽解毒、调药引药的作用 。 这样不仅能够起到止咳平喘、温肺化饮的作用 , 还能起到行气利水、化痰利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