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打好抗“小麦之癌”持久战——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

本文转自:新华社
瞭望 | 打好抗“小麦之癌”持久战——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
文章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
2021年我国通过病虫害防控 , 挽回粮食2500亿斤 , 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8.3%
“病虫害是永恒的问题 , 处理这些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 , 而且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水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 作为应对 , 我们唯有加强抗病品种选育 , 加强作物病虫测报预警 , 加强绿色低毒农药筛选 , 加强公益性防控措施的应用推广 。 ”
文|《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人员扈永顺姚友明
科学有效防控农作物病虫害 , 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近日发布了2022重大问题难题 , 如何科学有效防控小麦茎基腐病位列10个产业技术问题之一 。
小麦赤霉病、条锈病、茎基腐病等被称为“小麦之癌” , 我国几代科学家以及众多农业工作者为守护粮食安全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 长期从事小麦重大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研究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振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
近日 , 结合如何科学有效防控小麦茎基腐病 , 当前条锈病防控形势为何依然严峻 , 怎样对几种主要的小麦病害进行有效防控等问题 , 《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人员采访了康振生院士 。
与小麦病害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康振生认为“虫不成灾 , 病不流行”的关键是“预防为主 , 综合防控” 。 “病虫害是永恒的问题 , 处理这些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 , 而且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水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 作为应对 , 我们唯有加强抗病品种选育 , 加强作物病虫测报预警 , 加强绿色低毒农药筛选 , 加强公益性防控措施的应用推广 。 ”康振生说 。
与小麦病菌争夺粮食
《瞭望》:你是怎样接触并进入到植物病理学这一专业的?该专业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何重要意义?
康振生: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 。 在来杨凌的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之一)上学之前 , 我在陕西省石泉县下乡 。 在生产队里 , 我办过压面机房 , 也养过猪 。 当年填报志愿时报的是西北农学院的农业机械化专业 , 后来被植物保护专业录取了 。 我当时还不太明白这个专业究竟是干什么的 , 一个大队会计告诉我是研究作物病虫害的 。
入学后 , 我们对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 。 大二时 , 教授植物病理学的李君彦老师课后开座谈会 , 从一片发病的海棠叶子讲起 , 说田间农作物也可能受到这个病原菌的侵染 , 引起病害造成损失 。 从那时起我就对植物病理学比较感兴趣了 , 还跟李老师做了棉花病害防治的毕业实习 。
确保粮食安全在我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 几十年来 , 我们在追求农产品的高品质、高产量过程中 , 改变了农田环境 , 作物对病虫害的抗病性降低 。 在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下 , 我们的农业遗传体系变得脆弱 , 病虫害易造成流行和危害 。 植物保护、病虫防控对我们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2021年我国通过病虫害防控 , 挽回粮食2500亿斤 , 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8.3%;2021年 , 我国通过病虫害防控 , 避免730亿斤、占总产量26.3%的小麦减产 。
《瞭望》:你带领团队创建的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 在我国主产麦区应用推广 , 取得了哪些效益?
康振生: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穗部病害 , 可由多种真菌侵染引致 。 在我国 , 该病害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华南冬麦区、黄淮流域冬麦区和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 , 是小麦的主要病害和重点防治对象 。 小麦赤霉病不仅能造成小麦的严重减产 , 而且受侵染小麦籽粒含多种真菌毒素 , 可引起人畜中毒和严重疾病 。 因此 , 国内外都投入了大量财力及人力 , 用于该病防治策略和寄主抗病机制方面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