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司马懿:南阳匹夫,不值一提

蜀建兴十二年八月 , 五丈原上蹄声响动 , 蜀军数万人马缓缓南行 。 众将士频频回头 , 目光的焦点落在身后一位老者的躯壳上 。 只听得呜声哇哇 , 一群黑鸦越过众军的头顶 , 径直向远方飞去 。 蜀军渐行渐远 , 蹄声隐隐 , 又化作了山后的闷雷 。
关于诸葛亮的争议由来已久 , 尤其是他的军事才能 , 有人赞其是多智而近妖 , 用兵如神;也有人贬他为南阳村夫 , 贻误太多良机 。
那么 , 真相到底如何 , 历史告诉我们答案 。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司马懿:南阳匹夫,不值一提
文章图片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司马懿:南阳匹夫,不值一提】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 , 陈寿说诸葛亮是“治戎为长 , 奇谋为短 , 理民之才 , 优于将略” , 之后又说他“应变将略 , 非其所长” 。 前者的治戎之才无可非议 , 都普遍认可 , 但对后者的“奇谋为短”和“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说法 , 大家各执一词 , 互不相让 。
部分人认为这种评价是客观合理的 , 因为这不是陈寿的一家之言 , 诸葛亮在评价刘巴时就提出过:“运筹策于帷幄之中 , 吾不如子初远矣 。 ”刘巴只是蜀国的尚书令 , 论名声和地位 , 完全比不上诸葛亮 , 然而诸葛亮却认为刘巴的才能超过他自己 , 那可以推断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过尔尔 。 同理 , 司马懿也曾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 , 多谋而少决” , 诸葛亮的北伐失利便是最好的佐证 。
影视剧照:诸葛亮与司马懿
有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种评价与事实不符 ,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陈寿的父亲曾因马谡街亭失守受到牵连 , 作为儿子的陈寿为父亲打抱不平 , 刻意在《三国志》中贬低诸葛亮 。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司马懿:南阳匹夫,不值一提
文章图片
双方的说法似乎都有理有据 , 但论点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
先分析赞成者的观点 , 引用司马懿的话作为佐证本身就不够客观 。 司马懿是孔明的劲敌 , 那他对诸葛亮的评价自然而然带有偏见 , 主观臆断成分非常大 。 况且 , 司马懿并未与诸葛亮真正接触过 , 他对诸葛亮的了解几乎来源于平日的作战情况 。 还有 , 司马懿曾亲临蜀军营寨 , 发出一声“天下奇才”的感叹 , 假使诸葛亮如他所言 , 是个“志大而不见机 , 多谋而少决”的庸人 , 那这声感叹又作何解释?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司马懿:南阳匹夫,不值一提
文章图片
再来看看诸葛亮那句“运筹策于帷幄之中 , 吾不如子初远矣 。 ”这句话虽是诸葛亮亲口说的 , 但不要忘记诸葛亮是个十分谦虚的人 , 在《出师表》里面表现得很明显 。 如此说来 , 诸葛亮说自己的军事能力不如刘巴是无稽之谈 。 至于北伐失利 , 试问 , 强如项羽 , 最终也是自刎于乌江 , 又有哪人否定他的军事才能?单以成败论英雄实在荒谬 。
回过头看反方的论据 , 同样是论证不充分 。 不知大家读《三国志》的时候有没有发现 , 蜀国部分中诸葛亮的位置仅仅是在皇室人员之后 , 而他也是蜀汉所有官员中唯一被单独立传的 , 陈寿对他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 除此之外 , 诸葛亮传中陈寿不惜溢美之词来形容他 , 对他的异议也是寥寥无几 , 完全看不出有抹黑诸葛亮的想法 。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呢?到底有没有被神化?我们还得结合具体的史实和当时的环境才能不失偏颇地作出判断 。
诸葛亮的戎马生涯中最被诟病的一件事 , 便是不救孟达 。 彼时孟达有叛魏降蜀的意图 , 司马懿获悉后举兵讨伐孟达 , 而诸葛亮拒绝伸出援手 。 这导致很多人认为诸葛亮缺乏战略远见 , 完全没有军事能力 。 因为如果当时诸葛亮采取积极行动 , 那么新城不会丢 , 东线多了份保障 , 北伐能钳制住曹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