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感觉自己有病?你可能患上了“网络疑病症”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杜佳冰
小豆的双手拇指不受控制地抖动了一周 , 她忧心忡忡地在网上查询了各种可能的病因 。 在得到“帕金森”“甲亢”等诊断之后 , 她决定去看医生 。
等待医生开检查单的时候 , 她感觉自己拿着挂号单的手又在抖 。 尽管医生告诉她应该没什么问题 , 但她还是止不住地猜测 , 前几个月查出的甲状腺结节是不是与此有关 。
除此以外 , 她又申请多开了一项激素检查 。 因为长痘 , 她怀疑自己激素水平有问题 , 做了检查 , 现在到了复查的日子 。 她心里一直记着这事 , 甚至把今年需要做的、想要做的检查特意写了张备忘录 。
医生开好检查单之后 , 嘱咐她:“再这样下去 , 你会得焦虑症的 。 ”
一天后 , 小豆的检查结果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并无异样 , 一切正常 。
但比起庆幸 , 她更感到讶异 。 在过去的24小时里 , 在反复搜索查阅“甲亢症状”发现自己中了四项后 , 她几乎已经给自己确诊了 。
如今拿着单子 , 还有些失落——大概是为了那1200元检查费 。
总感觉自己有病?你可能患上了“网络疑病症”
文章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疑病也是一种病
过度担忧自己得了某种病 , 并伴有焦虑、抑郁症状 , 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 甚至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这可能是患上了“疑病症” 。
有一位网友在奶奶突发脑溢血后 , 突然担心起自己会不会也得了这个病 。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 , 突如其来的就是心慌 , 头皮发麻 , 全身发软 。 当时吓得我全身出汗 , 总觉得哪里不舒服 , 睡觉都不敢睡 。 ”过了几天 , 他开车时听到后座的亲戚讨论奶奶的病情 , “感到天昏地暗 , 心跳加速 , 呼吸困难 , 头皮发麻 , 然后突然踩急刹车” 。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的精神科医生申晨煜认为 , “疑病”本质上就是对疾病的焦虑症 , 它与死亡焦虑相关 , “有焦虑症的普遍表现 , 比如过度紧张、担心 , 对结果的恐惧 , 伴随有心慌、胸闷、气短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症状 。 ”
有一位因为手抖而怀疑自己得了渐冻症的高中生网友说 , 渐冻症的每一条症状她都恐慌过 , 看到“吞咽困难” , 立马就感觉自己有了软腭无力感 , 吞咽嘴里的三明治都很费劲 。 那个时候自己“根本听不进去课 , 甚至厌学 , 唯一能专心投入的一件事就是构思遗书 , 看到同学 , 看到花花草草 , 看到挺好看的晚霞 , 就想 , 我只能再看三五年了 。 ”
申晨煜在以前学习诊断的时候也出现过类似感受:“每次学到一个新的疾病就会怀疑自己得了这种病 , 而且相应的身体部位真的会产生不适感 。 ”这是因为大脑的认知过程出了问题 , “我们放大了某些小概率的事件 , 让大脑误以为身体出现了严重的疾病 。 ”
申晨煜发现 , 多数疑病症患者都有百度看病的习惯 。 这样的状况又被称为“网络疑病症” 。 根据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介绍 , 网络疑病症(cyberchondria)”的概念第一次出现于2001年英国《独立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 , 它描写了人们痴迷于在线研究自己病症的现象 。
小豆的同事也有过类似的网络疑病经历 。 同事腿上的皮肤发痒 , “都挠破了 。 ”上网查询后 , 发现自己竟然有可能得了糖尿病 , 于是满心担忧 , 去医院花了1000多元做了过敏源检查 , 结果一切正常 。 后来发现 , 是那几天穿的裤子的材质有问题 。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 , 反复过度在线搜索健康信息 , 会引起健康焦虑升级 , 进而导致心理压力和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增加 。 尽管事后回忆起来发现是虚惊一场 , 啼笑皆非 , 不过当时的困扰和恐惧却是真实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