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现首例猴痘输入病例

据香港大公文汇全媒体报道 , 香港首现一宗猴痘输入个案 。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6日在采访人员会上表示 , 一名男子从菲律宾乘坐飞机抵港 , 入境后在检疫酒店感到不舒服 , 去医院检查及治疗 , 院方检测后发现 , 该男子猴痘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 。 张竹君也表示 , 暂时未有任何人列为密切接触者 。
此前 , 2022年6月15日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印发了《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 , 要求一旦发现猴痘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 , 应及时按照有关要求报告 , 并全力组织做好医疗救治工作 , 切实保障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
香港出现首例猴痘输入病例
文章图片
《指南》指出 , 猴痘的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 。 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 。 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 , 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 也可通过飞沫传播 ,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 , 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 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 人群普遍易感 。 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
据《指南》介绍 , 猴痘潜伏期为5至21天 , 多为6至13天 。 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 , 体温多在38.5℃以上 , 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 。 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 发病后1至3天出现皮疹 。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 , 大部分预后良好 。 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 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 西非分支病死率约3% , 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10% 。
《指南》指出 , 目前中国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 , 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 在对症支持治疗方面 , 要卧床休息 , 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体温高者 , 物理降温为主 , 超过38.5℃ , 予解热镇痛药退热 , 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 。
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 , 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 , 以免继发感染 。 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 。
香港出现首例猴痘输入病例】在并发症治疗方面 , 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 根据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加以调整 。 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 出现角膜病变时 , 可应用滴眼液 , 辅以维生素A等治疗 。 出现脑炎时给予镇静、脱水降颅压、保护气道等治疗 。
在中医治疗方面 , 根据中医“审因论治”“三因制宜”原则辨证施治 。 临床症见发热者推荐使用升麻葛根汤、升降散、紫雪散等;临床症见高热、痘疹密布、咽痛、多发淋巴结肿痛者推荐使用清营汤、升麻鳖甲汤、宣白承气汤等 。
全球累计猴痘确诊病例超5万例
据新华网报道 , 世界卫生组织8月31日发布的猴痘疫情统计数据显示 , 全球累计猴痘确诊病例达50496例 , 累计死亡病例为16例 。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8月31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 一些国家新增病例的减少证明疫情是可以遏制的 。 在占猴痘病例数一半以上的美洲 , 尽管一些国家的感染人数继续增加 , 但加拿大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 。 德国、荷兰等部分欧洲国家的疫情也明显放缓 , 这证明了公共卫生干预的有效性 。
mp-common-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