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心衰,患者该懂些什么?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患上心衰,患者该懂些什么?
文章图片
心衰是心力衰竭的简称 , 是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 , 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 , 以及液体潴留等 。 在我国 , 心衰是五大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 患病率高 , 患者住院次数高 , 经济负担重 。
随着现代医疗手段的突飞猛进 , 很多心血管问题都有了解决之法 , 甚至有些是可治愈的 , 但也有很多最终会走向心衰阶段 。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衰中心执行主任张雅君介绍:“心衰的病因分两种 , 一种是心脏本身问题引起的 , 如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包疾病等;另一种是非心脏疾病导致的 , 如糖尿病、慢性肺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衰等 , 所以 , 心衰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 它既是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 也可由其他疾病演化而成 。 ”
心衰高危人群有哪些
目前 , 能使心脏负荷过重或能造成心肌损伤的因素都可导致心衰的发生 ,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心瓣膜病患者和贫血、突发心脏病史或心功能不全者都是心衰的高危人群 。
心衰是长期“战役”
药不能停
张雅君主任特别提醒 , 对心衰的治疗 ,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对症的药物 , 尤其是神经内分泌拮抗剂的出现对心衰治疗效果显著 , 以中重度心衰为例 , 如今通过专业医院进行针对性治疗 , 可从之前的5年生存率 , 提高到现在10年及以上生存率 。 现代医学对心衰疾病采取调节体内平衡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 一方面是通过血流动力学进行维持 , 另一方面通过保持体内激素、蛋白质、血容量的平衡 , 避免心衰带来的恶性循环 。 在这种情况下 , 如果停药就会出现问题 。 心衰 , 是一个需要长期服药的疾病 , 尤其节假日期间不能轻易停药 , 应谨遵医嘱进行服药 。
心衰患者应加强自我管理
配合医院定期随访
心衰的治疗目标是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 缓解临床症状 , 提高生存质量 , 改善长期预后 , 降低病死率与住院率 。 尽管最近20年来 , 心衰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 , 但是心衰住院患者出院后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然很高 。 据报道 , 心衰患者出院后的死亡率和出院60~90天再住院的发生率分别超过15%和30% 。 因此 , 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是治疗和改善患者病情的重要办法 。
对于心衰患者在家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 张主任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 , 按时监测生命体征 , 如体重 , 心率 , 血压 , 血糖 , 贫血等 , 尽量将其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
其次 , 控制饮食 , 坚持低盐、低脂、高维生素的饮食;水分一般控制在1.5L左右为宜;避免饮用浓茶;适当限制钠盐摄入 , 一般每天不超过5g , 严重者不超过3g;多吃易消化食物 , 忌生、冷、硬食物;注意戒烟、戒酒 。
患上心衰,患者该懂些什么?】再次 , 合理运动 , 在控制活动量的前提下 , 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 。 可选择散步、打太极、健身操等 , 避免剧烈跑步、打羽毛球、重体力劳动等 。 建议晨练时不要空腹也不要饱餐 , 适宜进食少量碳水化合物 , 避免低血糖或高血糖发生 。
最后 , 心理调节 , 心衰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难治愈特点 , 患者可能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状态 。 因此 , 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 , 积极配合治疗 , 对促进康复十分重要 。
有的心衰患者认为 , 只要平时在家里按时服药就行了 , 有不舒服时再就医 , 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 对此张主任提醒 , 心衰患者要积极配合医院随访组的定期随访 , 这样可以早期发现并发症 , 早期干预以减少再住院率 , 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药物 ,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文/尹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