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网
《中国农业科学》2022年第6期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宋松泉研究员团队撰写的题为《种子耐脱水性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的文章 , 该文章为全面理解种子耐脱水性的生理及其分子机制、提高农作物的胁迫抗性与产量、改善资源库的贮藏条件和长期保存植物种子(质)资源提供参考 。
成熟脱水是种子发育的最后阶段,它能提高种子的萌发能力,终止贮藏物的积累,以及使种子胚进入“玻璃态”,从而导致代谢静止、增加其贮藏寿命和对逆境条件的抵抗能力 。 耐脱水性是指生物体或组织在丧失所有或几乎所有细胞水分的状态下 , 不产生不可逆损伤的存活能力 。 种子的耐脱水性是植物在环境胁迫中保证物种生存和繁衍的适应性机制 。 在种子成熟后期,大多数物种的种子开始丧失水分,收获干燥后,达到5%—10%含水量(除了特别说明外,均以鲜重为基础)或低于0.1g·g-1(H2O/DW,干重为基础),该程度的水分丧失不会引起正常性种子死亡,因此,被认为耐脱水性 。 耐脱水性也包括种子成功保持重新水合和萌发的能力 。
【《中国农业科学》发表《种子耐脱水性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宋松泉研究团队在《种子耐脱水性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文章中提出了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利用种子及其组织的不同耐脱水性重建其模式研究系统;他们认为种子的萌发能力、耐脱水性和休眠特性都是在发育过程中起始和完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仍不清楚;种子中同时存在核心ABA信号途径和DOG1信号途径,这两条途径在ABI3或者ABI3下游汇合,在种子脱水过程中哪条途径优先响应?又是如何协调?本文为全面理解种子耐脱水性的生理及其分子机制、提高农作物的胁迫抗性与产量、改善资源库的贮藏条件和长期保存植物种子(质)资源提供参考 。
文章图片
《中国农业科学》创刊于1960年 , 由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学会联合主办 , 是以汉语为主要语言的综合性同行评议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科学》以推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农业”为宗旨 , 以原创性论文、综述、简报等形式综合报道我国农业各相关学科领域科研进展 ,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 《中国农业科学》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 , 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Q1区期刊 。
- 你有社恐吗?法国心理学家著作《害怕陌生人》详解社恐症
- 《亮剑》中折射的真实历史,新二团团长孔捷为何要收编黑云寨土匪
- 《水浒传》如果当年宋江没有被招安,他们的结局会是怎么样的?
- 《延禧攻略》称还原历史,可这件珍珠披肩,怎么那么像八戒同款?
- CCTV《生活圈》特邀专家田秀英教授谈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分级
- 《细胞》:为啥女性更容易患阿尔茨海默病?一个基因差异或是关键
- 破解50年谜题!细菌为什么能运动?《细胞》新研究揭秘关键结构
- 排便|百岁老中医夏禹甸,首位诠释《伤寒论》的名医,他的养生经被公开
- 喜讯!《健康北京》特邀专家 骨伤科余军主任出诊北京正中堂中医
- 《知识就是力量》科学素养实践课秋季即将走进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双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