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疲倦、发热怕冷、想睡觉,一个良方,阳气足、寒气散、精神好

【精神疲倦、发热怕冷、想睡觉,一个良方,阳气足、寒气散、精神好】精神疲倦、发热怕冷、想睡觉,一个良方,阳气足、寒气散、精神好

文章图片

精神疲倦、发热怕冷、想睡觉,一个良方,阳气足、寒气散、精神好

人们时常感叹 , “杀鸡焉用牛刀” , 对于“大材小用”这样的事情 , 往往嗤之以鼻 。 然而 ,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 , 都只有一条规律 。 古代的中医世界 , 很多医林圣手 , 遣方用药往往既“循规又蹈矩”地遵循一般规律 , 同时也会“艺高人胆大”的妙用特殊规律 。 活脱脱的把“霹雳手段、菩萨心肠”这两种极端的方法融为一体 , 这在很多层面都是难以理解的 。 然而 , 一个真正的中医方家 , 却能将“心有猛虎 , 细嗅蔷薇”发挥的淋漓尽致 。

在古老的经方体系中 , 就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方剂 , 全方只有三味药 , 三味都是“虎狼之药” , 但是却偏偏被医圣张仲景运用的出神入化 。 这个方剂就是大名鼎鼎的“麻黄附子细辛汤” 。 说到麻黄、附子、细辛这三味中药 , 水平一般的中医还真不敢用;但凡敢用且用得好的 , 都是有两把刷子的 。 对于麻黄附子细辛汤究竟怎么样?诚如清代医学家钱璜所说 , “温经散寒之神剂” 。 也就是说 , 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经方 , 你要是用好了、用对了 , 那可是奇妙好方啊!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里的一个方剂 , 全方主要由“麻黄(去节)二两 , 附子(炮 , 去皮 , 破八片)一枚 , 细辛二两”三味中药组成 。 按照原方的煎服方式是 , 用水一斗(也就是20000毫升) , 先煎麻黄 , 待水煮去二升(也就是400毫升)后 , 去掉麻黄的“上沫” , 再将细辛、附子放进去煎煮 , 待到药液煎至“三升”(也就是600毫升)时 , 去掉药渣 , 温服一升 , 每日三次 。 现代用法 , 是先煎附子一小时以上 , 再将麻黄与细辛放入同煎 。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主要作用是“助阳解表” , 适用于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 , 临床上常以发热 , 恶寒甚剧 , 虽厚衣重被 , 其寒不解 , 神疲欲寐等为主要症状 , 舌脉上多以脉沉微为特征 。 在临床运用时 , 需以恶寒重、发热轻 , 神疲欲寐 , 脉沉为核心主证 , 如果遇到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 , 四肢厥逆 , 脉微欲绝等症状 , 应当遵循医圣张仲景所说的“先温其里 , 乃攻其表”的治疗原则 , 千万不要误发其汗 , 以致出现亡阳危候 , 临证中需牢记 。

麻黄附子细辛汤全方虽然只有三味中药 , 但是配伍也是颇有讲究的 。 全方以麻黄为君药 , 主要起到发汗解表散寒的作用;以附子为臣药 , 主要起到温肾助阳的作用;以细辛为佐使药 , 芳香气浓 , 药性走窜 , 通彻表里 , 既能祛风散寒 , 协助麻黄解表 , 又能鼓动肾阳之气 , 协助附子温里 。 就这样简单的三味中药 , 发中有补 , 补中有发 , 既可以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 , 又能使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 , 堪称治疗表里俱寒的经典方剂 。

对于麻黄附子细辛汤汤的方证 , 历代医家都以“太少两感”为主 , 但是由于《伤寒论》论述简要 , 要想精准把握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证治要点 , 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 曾有医者王意成指出 ,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主要脉证有六点:一是腰背酸楚 , 冷痛;二是畏寒怕冷 , 四肢不温;三是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四是患处局部多有冷感;五是舌淡胖嫩 , 多有齿痕 , 舌苔白或水滑;六是脉见沉 , 或沉迟而弱 , 或沉紧 , 或浮细而弱 , 另外尺脉多软弱无力;而且这六条脉证不必悉俱 , 但见其中二、三证即可构成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基本条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