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职是通过什么方式入仕的,为何科举只占了很小的比重?

中国有句古语“学成文武艺 , 货与帝王家” , 通俗地将是指普通人通过科举考试(文、武科)成为天子门生、封建官僚 , 进而协助皇帝统治天下 。
清代武职是通过什么方式入仕的,为何科举只占了很小的比重?
文章图片
不过仔细分析来看 , 这种情况似乎更符合文官 , 而不适用于武官 。 以清代为例 , 全国大约有三万多个官员 , 其中文官22000多人 , 武官8000多人 。 其中武官通过武科走向仕途的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
既然通过科举之路成为武职的官员不多 , 那么就会有其他的渠道 。 以清代地方武职官员入仕的情况来看 , 其出身分为世职、武科、荫生以及捐纳 。 荫生和捐纳与文官入仕是相同的 , 就不多赘述了 , 主要看看世职和武科 。
世职
世职指的是爵位的承袭制 。 清制 , 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 宗室爵位非爱新觉罗氏不能授予 , 蒙古爵位是为了拉拢少数民族的退出的特有爵位 , 和宗室爵位类似 。 因此 , 讨论武职的世职主要针对的是异姓功臣爵位 。
异姓功臣爵位分为九等 , 即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和恩骑尉 。 按例 , 凡武职封世爵 , 公以下 , 恩骑尉以上 , 都可以按照不同的品级补授武职 , 这就是所谓的世职 。 通常情况下 , 无论满汉均封世爵 。
清代武职是通过什么方式入仕的,为何科举只占了很小的比重?
文章图片
八旗世职:如公、侯、伯爵承袭后需要皇帝引见 , 或授予散秩大臣 , 或授侍卫 , 多为内官 。 若是遇有外官(驻京八旗)实缺 , 公、侯、伯、子、男爵授副都统;男爵以下 , 授步军协尉;轻车都尉、骑都尉 , 授信炮总管等;骑都尉、云骑尉 , 授步军副尉、监守信信炮官、城门尉等;云骑尉授步军校等 。
各省驻防八旗中 , 轻车都尉授协领 , 骑都尉授佐领 , 云骑尉授防御 , 恩骑尉授骁骑校 。 如果是被调入绿营 , 子、男爵授予副将 , 轻车都尉授参将、游击 , 骑都尉授都司 , 云骑尉授守备 。
汉人爵位:公、侯、伯、子、男爵 , 在侍卫行走年满后 , 遇实缺授副将 。 其他发往军中学习 , 年满后 , 轻车都尉、云骑尉各授参将、游击、守备 , 这些均与八旗用绿营者相同 。 只有恩骑尉不同 , 授予千总 。
清代武职是通过什么方式入仕的,为何科举只占了很小的比重?
文章图片
武科
清代武科始于顺治年间 , 和文科一样 , 三年进行一次 。 乡试中试者为武举人 , 会试中试者为武进士 。 通常情况下 , 会试列一甲进士者 , 状元授参将或是一等侍卫 , 榜眼授游击或是二等侍卫 , 探花授都司或是三等侍卫侍卫;二甲进士者授守备;三甲进士者授署守备 。 武举人挑选数名 , 授予汉军千总 。
不管是武进士还是武举人 , 如果表现良好者可以充任提塘、营伍差官 , 满三年后 , 由兵部进行弓马考核 , 优秀者用为营、卫守备;次者为防御所千总 。
顺治时规定 , 满、蒙是不允许参加武科考试的 。 自雍正以后 , 每年定乡试二十名 , 会试取四名 。 嘉庆时 , 定乡试满、蒙取十三名 , 会试无定额 。 这些满蒙武进士或是武举人 , 除了选授侍卫外 , 其余的授予营守备与骁骑校 。
清代武职是通过什么方式入仕的,为何科举只占了很小的比重?
文章图片
尽管清代统治者也通过武举来选拔武职官员 , 但每三年一次的武科考试人数并不多 , 康熙时期定武进士为100人 , 此后递减 。 不管是八旗、绿营还是京师步军统领衙门中 , 大部分高级将领都是出自世职 。 有清一代 , 武进士或是武举人出身的能成一二品大员的少之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