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陈孝平在《医学与社会》杂志发表《当今我国医学教育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一文 , 其中言辞犀利地指出 , 应关注医学类教材建设的问题 。
出版社是否有能力出版发行医学教材 , 国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资质审核标准……很多专家教授 , 甚至院长、校长、书记都积极申请当教材的主编或编委 , 这是好事 ,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有些专家不够负责 , 不认真或不亲自撰写书稿 , 叫学生或助手代写;②有些专家虽然很认真 , 但水平有限 , 写出的书稿不能用;③有的专家既没有水平也不认真 。
陈孝平院士同时也是《外科学》教材的主编 。 「根据我的经历 , 有的作者编写的章节 , 来来回回要修改6、7次 , 仍很难达到要求 , 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 」
我们的教材 ,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经典 , 但算不上好用
实际上 , 从上世纪80年代卫生部组织全国统编教材开始 , 我国的医学类教材已经有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 。 截至2000年底 , 共出版了面向21世纪的医学教材112种 , 而这其中的绝大多数教材经过几轮更新后均沿用至今 。
然而 , 在广泛使用的同时 , 也时常出现一些对于教材的质疑声音 。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 , 可以能看到不少医学生对于教材课本的讨论:「有错字」、「内容前后不一致」、「逻辑混乱 , 大段文字阅读起来非常困难」……甚至还有不少人推荐其他版本的辅助教材作为参考资料 。
「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我还买过几年教材 , 也买一些自己学校出版或老师推荐的其他出版社的教材 。 后来都不买了 , 直接打印课件 。 」国内某TOP医学院学生吴梦槐(化名)说 。 「比起教材 , 课件对知识点和考点的总结归纳要更清晰 , 而且教材上的内容太多太复杂 , 有些章节的逻辑也不是很清晰 , 所以还不如打印课件 。 」
【为什么医学教材总被吐槽不好用?】「看教材考八十几 , 直接看课件能考九十几 。 」吴梦槐这样总结 。
除了医学生 , 不少医生和教师对医学类教材的评价也并不算高 。
「如果让我从1到10分给我们的教材打分的话 , 我认为可以打个5分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沈凌这样评价 , 「我觉得从理解、记忆、实用性等方面来看 , 我们目前的教材都还不是很理想 。 我曾经比较过 , 现行教材和20多年前我读书时的教材相比 , 虽然内容有变化 , 但整体编排的变化不大 , 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 」
「中国的医学教材 , 最大的问题不是某些知识点错了 , 而是缺乏得出结论的过程 。 」《心外传奇》作者、哈尔滨市儿童医院胸普脑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清晨说 , 「学生为了考试 , 硬着头皮背 , 但没有思考 , 没有真正理解 。 这也说明了 , 我们的医学教育在培养逻辑思考能力上仍有不足 。 」
知贝医疗创始人 , 儿科医生欧茜曾仔细研读过不同版本的儿科学教材 , 并比较了其中的变化 。
「坦白来说并不能算得上好用 , 各个版本的迭代其实是没有达到我的预期的 。 」欧茜说 , 「虽然很多教材都是五年一更新 , 但更新内容的比例差别很大 。 我比较欣赏的教材 , 不但更新的内容占比高 , 而且对新增、扩充、修正、更新的部分做重点说明 。 我认为这也是对读者思维方式的引导 , 即告诉读者应该养成关注知识更新的习惯 。 」
与临床脱节的课本
在沈凌看来 , 医学教材带来的问题中最明显的是与临床实践的脱节 。 「真正到了临床上之后会发现 , 很多学的知识根本用不上 , 或者说和临床相差很大 , 从教材到实践中间需要走一段很长的弯路 。 」
- 皮肤病|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哪个更严重?为什么?
- 动脉粥样硬化|为什么有的人越睡越好,你却越睡越困
- 核医学科心血管显像研究取得突破
- 强化学科建设 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重庆市武隆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顺利开科
-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会选择使用直饮水机呢?
- |慢性压力为什么促进糖尿病发生?肠道菌群作用很关键
- 为什么有的人说吃黄芪会伤肾?不妨多了解下
- |现代人为什么那么多“亚健康”?这几个原因,我们都要避免
- 为什么脾胃功能差会引起结节囊肿?不妨多了解下
- 为什么上厕所时,大便会前面干硬,后面软稀?了解下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