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艺】围术期营养系列之三:由口腔黏膜细胞凋亡率决定的新个性化拐点营养评估策略: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作者:古麻今醉
【醉翁之艺】围术期营养系列之三:由口腔黏膜细胞凋亡率决定的新个性化拐点营养评估策略: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文章图片
【醉翁之艺】围术期营养系列之三:由口腔黏膜细胞凋亡率决定的新个性化拐点营养评估策略: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文章图片
背景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 , 也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 。 胃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所致的术后并发症与胃癌患者的高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 。 调查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和相关干预措施必不可少 。
围术期营养状况对手术结果有重要影响 。 营养不良和营养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腹部大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增加 。 传统的营养评估方法并不能准确评估患者的营养需求 。 此外 , 血清蛋白的监测也不能及时反映患者病理生理下的营养需求变化 。 探寻一种能够准确反映患者围术期营养状况和能量需求的新策略迫在眉睫 。
测量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 , 可以作为一种精确的营养评估方法 。 ChunGao等人的前期研究发现口腔黏膜细胞凋亡率与胃癌患者的营养状况显著相关 , 他们试图建立以口腔上皮细胞凋亡率检测为指导的临床营养治疗策略 , 用于腹腔镜胃切除术和D2淋巴结切除术的胃癌患者 , 其结果发表于2022年2月的《JournalofPersonalizedMedicine》 。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 , 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腹腔镜下胃切除术及D2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 。
纳入标准:(1)无营养风险的患者(经NRS-2002筛选);(2)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胃癌并接受腹腔镜下胃切除术及D2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3)既往无恶性肿瘤或化疗史;(4)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代谢性疾病;(5)无口腔黏膜病变 。
排除标准:(1)术中转为姑息性肿瘤切除;(2)一般状态较差的患者(Karnofsky<80 , ECOG>1);(3)近期有严重心、肺、肾或肝功能衰竭病史的患者 。
分组: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到2组:配方营养(FN)组和拐点营养(IPN)组 。
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检测:所有纳入的患者 , 从术前第1天到术后第7天 , 通过FACSort流式细胞仪检测 。
临床管理:FN和IPN组患者均在术后第1天至第7天接受静脉营养支持 。 营养成分的剂量根据中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手术患者肠外营养指南进行选择 。
营养支持:FN组的每日非蛋白质能量需求:患者术后第1天接受使用Harris-Benedict方程计算得出的基础能量消耗的量 。 术后第2天开始 , 接受校正后的每日总能量消耗的量(校正系数为1.2) 。 IPN组的患者术后第1天给予基础能量消耗的量 , 术后第2天给予校正后的每日总能量消耗的量 。 此后 , 每天的非蛋白质热量供应增加2Kal/(kg·天) , 直至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曲线出现拐点或出现营养不耐受症状 。 拐点处的营养供给量一直维持到排出 。 IPN组每日总能量供应根据黏膜凋亡率进行调整 。
【醉翁之艺】围术期营养系列之三:由口腔黏膜细胞凋亡率决定的新个性化拐点营养评估策略: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主要研究终点:拐点营养供应对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影响 。
次要研究终点: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率检测在预测患者围术期营养需求中的价值以及胃癌患者胃切除术后拐点现象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结果
最终纳入53名胃癌患者 , 主要的人口统计学、血生化情况及围术期特征见表1及表2 。
【醉翁之艺】围术期营养系列之三:由口腔黏膜细胞凋亡率决定的新个性化拐点营养评估策略: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文章图片
【醉翁之艺】围术期营养系列之三:由口腔黏膜细胞凋亡率决定的新个性化拐点营养评估策略: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文章图片
纳入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2±10.7岁 , 其中男性28人(52.8%) , 女性25人(47.2%) 。 共有31人(58.5%)和38人(71.7%)分别有吸烟和酗酒史 。 共有33例(62.3%)患者接受了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 , 20例(37.3%)患者接受了腹腔镜全胃切除术 。 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1天(IQR:10-12) 。 共有7名(13.2%)患者出现1级和2级术后并发症 。 本研究未见院内死亡病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