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食物|喝茶需要很专业吗?普通茶客喝茶,到底需要了解哪些干货?( 二 )


因为只有这样 , 才能知道 , 什么茶是好的 , 什么茶是不好的 。
一款茶叶合格与否 , 色、香、味是“优秀”还是“合格” , 亦或者是“不合格” , 国标中都能找到答案 。
以白茶为例 , 在GB/T22291-2017《白茶》的第5部分 , 描述的是白茶不同品类的要求 。
基本要求 , 是具有正常的色、香、味 , 不含有非茶类物质和添加剂 , 无异味、无异嗅、无劣变 。
如果仅仅只看这段话 , 估计大多数茶友还是很糊涂 。
什么样是正常?
什么样又是非正常

紧接着往下看 , 就会看到一张张表格 , 内容是白茶的感官品质 。
其中 , 将白毫银针分为了两个等级、白牡丹分为了四个等级、寿眉分为了两个等级 。
不同等级 , 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外形 , 包括条索、整碎、净度、色泽 , 以及什么样的内质 , 包括香气、滋味、汤色、叶底 , 白纸黑字 , 写得明明白白 。


比如 , 特级白毫银针 , 要求芽针肥壮、茸毛厚;
色泽银灰白 , 富有光泽;
香气清纯 , 毫香显露;
滋味清鲜醇爽、毫味足;
汤色浅杏黄、清澈明亮……

这就规定了 , 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白毫银针 , 才能算特级 。
假如你是一位新手 , 对白茶的了解甚少 。
身边又没有一个明白人能够指点你 , 告诉你买到的白茶 , 到底品质如何 。
那么 , 最简单的办法 , 就是自己对照着国标 , 慢慢品尝 , 一一对应 。
如此一来 , 就能有比较清晰地了解 。
倘若买到的白茶 , 与国标中所描述的 , 八竿子都打不着关系 。
甚至还带着酸味、巧克力味、烟味、霉味等所谓的“非正常气味” 。
这就意味着 , 手中的白茶 , 品质堪忧 。

《4》
另外 , 茶圈里还有一些极端派 。
这部分人认为 , 不管是采茶、做茶 , 还是平时喝茶 , 国标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 不能全部照搬 。
否则 , 就缺少了创新意识 。
并且还举例 , 在几百年前没有国标的时候 , 茶叶不也生产得很好吗?
要是没有过去 , 哪来现在的六大茶类呢?
要是没有创新 , 哪来的推陈出新?
这一番发言 , 颇有愤青的色彩 。
而且 , 如果被不懂茶的看去了 , 兴许还会觉得很有道理 。
是啊 , 过去没有国标 , 古人喝的茶叶不也是好好的吗?
殊不知 , 这明显是在偷换概念!

不可否认 , 我们现今所执行的茶叶加工工艺 , 千百年前祖先的手艺 , 不可能完全一样 。
但是 , 也是历代茶农从史书上借鉴而来的成果 。
再经过不断地传承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才形成了六大茶类 。
任何以越界为目的的创新 , 都是耍流氓 。
再者说 , 改良可以 , 但也不能乱改良 。
有人说做旧茶是白茶的改良 , 但把原本微发酵的茶类 , 渥堆做成了重度发酵 。
不仅改变了属性 , 就连营养物质都被损耗殆尽了 。
这样不伦不类 , 以伤害茶叶养分为目的的改良方式 , 真的合理吗?
生产做旧茶的人 , 也不过是通过不良手段谋取利益罢了 。
茶叶好不好喝 , 符不符合国标 , 更与他们无关 。
在利益至上的人眼里 , 什么都可以忽略 , 何况是国标呢?

《5》
国家标准 , 也可以说是行业的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