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一车夫写了副精妙上联,谁知至今无人能对出下联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 也是我国文化的精粹 , 甚至受到了联合国的重视 。 对联起源骈文与律诗 , 随着历史的进展 , 对联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 起初的对联 , 只有骈文句式和律诗句式 , 后来 , 古代文人骚客学会了创作词曲 , 歌赋 , 到了民国时期 , 更是有人创作了散文 , 于是诗词歌赋散文的句式也逐渐融入对联中去 。
民国时期,一车夫写了副精妙上联,谁知至今无人能对出下联
文章图片
为什么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这与我国的文字有些密不可分的关系 。 首先 , 我国的汉字不同于外国的英文 , 英文是分为单词的 , 他们一个词语可以用几个音节的单词来表示 。 而汉字却不同 , 我们每发出一个音就是一个汉字 , 每写下一个字型它也只代表那一个汉字 , 因此每一个汉字基本上都是独立的 。
民国时期,一车夫写了副精妙上联,谁知至今无人能对出下联
文章图片
写法方面 , 汉字可以横着写 , 也可以竖着写 , 我们的对联有竖联和横联 , 汉字想怎么组织都可以 , 可英文不同 , 它只能按照固定的顺序来写 , 很多单词组成一个整体 , 而如果将整体拆分开竖着写 , 恐怕连外国人自己也很难看懂 。 对联讲究字数相等 , 上下中每个相同位置对应词的词性也是要相同的 , 除此之外 , 我们读对联的时候总是觉得朗朗上口 , 因此它对应词性的音调一致也是极其重要的 。
民国时期,一车夫写了副精妙上联,谁知至今无人能对出下联
文章图片
现如今 , 对联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了 , 春节时 , 它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门上 , 我们称之为门联 。 在古代灯会上 , 也常有人出题对对子 , 对得好便会得到想要的灯笼 , 这完全要靠对题人的灵感与创意 , 古代人对对子都是比较随意的 , 有感而发 , 而现在的对联都是苦思冥想 , 刻意雕琢 。
民国时期,一车夫写了副精妙上联,谁知至今无人能对出下联
文章图片
到了民国时期 , 各地混乱不堪 , 国家内忧外患 , 也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研究文学 。 大多数军阀都没有什么文化知识 , 他们只想着打仗 , 不过也都是形势所迫 , 而那些底层阶级的很多人 , 却能够在混乱的局势下静下心来 , 去钻研文学 。
民国时期,一车夫写了副精妙上联,谁知至今无人能对出下联
文章图片
民国时期,一车夫写了副精妙上联,谁知至今无人能对出下联】说到这里 , 我们就要提到民国时期的一位黄包车夫 , 他为后人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由山而城 , 由城而陂 , 由陂而河 , 由河而海 , 由海而津 , 每况愈下” , 这副上联 , 看似容易 , 实则包含了很大的用意 , 也是出于对民国统治的无奈 。 他是根据民国时期的六位总统而写的 , 里面出现的山 , 城陂 , 河 , 海 , 津都是六位总统的出生地的其中一个字 , 而这些也是全部按照总统的在位顺序来写的 , 来表达民国形势日渐严峻的无奈 。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人只是无意中发现了这种巧合顺序 , 才能够将此写成上联 , 可毕竟也只有他一个人作出了如此精妙的上联 , 到如今 , 也还没有人对出的下联能像他的上联一样让人回味无穷的 。
民国时期,一车夫写了副精妙上联,谁知至今无人能对出下联
文章图片
对联的精妙之处便在于次处 , 一副上联可以有无数个下联与它相配 , 可是能被人认可的却有少之又少 , 令人回味的上联 , 只有对出同样令人回味的下联 , 才能算得上是一副完整的对联 。 因此黄包车夫的上联虽然很多人尝试过 , 却终究还没能找到最适合它的下联 。 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