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没棉被,古人在冬天只好这样御寒!最后一种小时候还在用

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才没过多久 , 这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来了 , 全国大范围内普遍降温 。
宋朝以前没棉被,古人在冬天只好这样御寒!最后一种小时候还在用
文章图片
在这个最寒冷的时候 , 我想北方的暖气和南方的空调应该都是卯足了劲地在工作着 。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是靠抖 , 就比如说编者我自己 。 大家要穿好自己的大棉袄羽绒服 , 对了还有保暖裤 , 注意保暖 。
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从外到内的聊聊 , 关于冷的那些事儿 。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 , 御寒工具和衣物 , 那真的是数不胜数 , 种类齐全 。 然而在南宋之前的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 他们连棉被都没有 。
外——烂泥扶不上墙
了解过一些相关知识的朋友们应该清楚 , 在南末元初时 , 中国大地上才开始普遍种植棉花 。 虽然在之前边疆地区也有少部分人在种植 , 但是由于产量低 , 那都是用来向中原地区进贡用的 。 所以一般寻常人家也用不起这种高档奢侈品 。
在那个时候 , 古人居住的房屋都是以木瓦结构为主 。 所以才衍生出了类似于“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等俗语 。
宋朝以前没棉被,古人在冬天只好这样御寒!最后一种小时候还在用
文章图片
可想而知在冬天少风的地区还好 , 多风的地区就不一样了 。 外面冰天雪地 , 刮着大风 , 屋里面刮着小风 , 这冷风像是鞭子一样地抽打在人的身上 。 想着就别提有多冷了 。
因此 , 人们就会用一种黄泥土 , 糊住那些木板与木板之间有缝隙的地方 。 这种黄土加入适量的水 , 搅拌后具有极强的粘性 。 所以说原来糊墙是绰绰有余的 , 等干了之后就会粘在墙上 , 还不容易脱落 。
说“烂泥扶不上墙”就是这么来的 。 这种办法哪怕是在今天 , 都还有部分地区在使用 。
当然了 , 我们这些所说的都是普通寻常百姓家 。 因为不管在哪朝哪代 , 这一部分人都是占主体 。 中国乃是工匠大国 , 木匠技艺精湛 , 能把两块木板拼接得严丝合缝的大有人在 。 只是造价成本高昂 , 普通人家受用不来 。
里——雪里送炭
屋子是不透风了 , 但是屋子里还是冷啊!这回我们得想想 , 在屋子里怎么取暖呢?
宋朝以前没棉被,古人在冬天只好这样御寒!最后一种小时候还在用
文章图片
我国在西汉时期就有了把煤作为燃料的相关记录 。 放眼全世界我国算得上是最早开采和使用煤炭的国家 。
大家也都知道 , 煤那是埋藏在地下经过数千百万年 , 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才慢慢形成的 。 一般都是埋藏在地底深处 , 由于古代技术的匮乏 , 条件有限 , 也不能大规模的开采煤炭 。 因此没 , 并不能作为普通人家主要的燃料 。
古时候取暖多用木炭 , 还有一些木柴 , 枯枝落叶之类的 , 凡是可以用来燃烧的都可以 。 (读者朋友们应该见过用玉米芯做燃料的吧 , 就是不知道古代用不用)当然我们游牧民族朋友主要用牛粪作为燃料 , 当然木材也是必不可少的 。
每当冬季来临之前 , 大概在11月份左右(北方部分地区时间更早) , 山上的柴草已经干燥得差不多了 。 此时正是上山拾柴禾的好时候 , 各家各户就去捡过冬用的柴禾 。 我依稀还记得小时候和大人上山捡柴的场景 。
宋朝以前没棉被,古人在冬天只好这样御寒!最后一种小时候还在用
文章图片
内——皮厚肉糙
内的话 , 我们主要就是来说说人们身上穿的衣物以及被褥之类的 。
南宋之前 , 棉花是稀罕物品 。 人们身上所穿的御寒衣物 , 里面主要填充的都是絮 。 絮不是指某一种材料 , 凡事柔软 , 细小可作填充用的一类材料都可以叫做絮 。 如柳絮、木棉絮、和芦苇絮等等 。